為了摸清全盟設施農業建設底數和利用情況,盟農牧業局對設施農業建設和利用情況開展了全面調查。上年普查結果為:全盟有溫室、大棚33973棟,其中:日光溫室21641棟,塑料大棚12332棟。日光溫室利用率82.3%,建成溫室空置率17.7%。
調查中發展溫室閑置原因主要在四個方面:老棚區待改造升級的溫室,占空置溫室比例的4.2%;處在待征用區域或居民不以生產為目的購買的溫室,占空置溫室比例的3.3%;土建待維護的溫室,占空置溫室比例的4.9%;合作社、企業或農戶所有,但因技術、資金、市場等原因未周年利用的溫室,占空置溫室比例的5.1%。
為解決日光溫室空置浪費、恢復生產問題,切實發揮投資效益,提高土地、設施等資源利用率,促進現代設施農業健康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興安盟從2014年開始把設施農業工作重心轉移到提高利用和增加效益上來,經過一年的強力推進,日光溫室利用率提高到88.8%,溫室空置率降低了6.5個百分點。
一是盟委領導高度重視。組織召開專題研究會、觀摩推進會、現場辦公會,親自督導強力推進設施農業溫室利用。
二是盟農牧業局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多措并舉抓設施空棚蔬菜生產。1、組織開展設施農業空置日光溫室普查工作。為認真貫徹落實盟委“采取有力措施,抓好空置日光溫室恢復生產”的要求,盟農牧業局分別在3月、9月,兩次逐園進入2萬余棟溫室進行生產與利用情況普查,摸清了溫室底數,掌握了生產現狀,同時對生產上存在的技術問題進行現場指導;2、成立“興安盟設施農業生產技術指導服務組”,整合盟內外設施農業專家、中高級專業人員、外省技術人員、土專家等技術資源,開展設施農業技術指導和咨詢服務。發放“設施業服務卡”1萬余張,向社會公布技術人員聯系信息和技術特長,隨時解決設施農業生產技術需求;3、制定“設施農業培訓計劃”和培訓課程菜單,按園區農戶“點菜”需要入園開展集中技能講座和現場指導服務。全年盟局舉辦20期技術講座,培訓技術人員和農民1800余人,帶動旗縣組織培訓22期,培訓種植戶2000戶(每戶至少一人)。發放技術培訓教材4000套。成功舉辦“興安盟第四屆設施農業標準化生產技術培訓班”,聘請自治區設施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專家對盟內設施農業技術推廣人員、農科站站長、種植大戶、合作社、示范戶等205人進行技術培訓。4、通過舉辦“興安盟設施農業經驗交流暨標準園創建技術培訓會”、“全盟農業主推品種主推技術成果總結會”,宣傳和推介標準化生產技術和高產種植典型;5、加強信息宣傳工作,借助民生百分百、致富經欄目、興安日報農村版、興安盟農牧業信息網等新聞媒介,開展人物專訪、典型宣傳、做法介紹、技術普及,展示設施農業發展成果,引導農民自覺自愿地投身設施農業偉大實踐;6、建立3個設施農業“三新技術”試驗示范基地,開展新品種、新技術、新材料示范;7、開展盟級設施蔬菜標準園創建活動,集中力量集成技術抓20個園區的規模化、標準化、商品化、品牌化、產業化生產;8、加強督導,抓好進度。設立“設施農業督查專報”,普查與督導相結合,及時通報空棚利用和設施生產情況,并形成3次專報上報盟委。
三是全盟農牧系統、旗縣市委政府共同努力,全力指導督促消除空棚。通過近一年的推進,已有1211棟溫室恢復了蔬菜生產。其中通過恢復耕地和改建其他用途溫室62棟,通過引進葡萄、油桃、食用菌種植360棟,通過合作社、大學生創業、種植企業帶動種植350棟,通過鄉鎮場自籌資金或貸款完善設施帶動種植227棟,通過標準園創建活動推動種植242棟,通過承租承包種植60棟。
四是旗縣市委、政府及鄉鎮場采取整合項目資金、協調貸款等方式,使438棟在建溫室完工并投入生產。
五是以大學生創業園為載體,帶動155棟溫室開展標準化生產技術示范。通過大學生創業資金的扶持,發揮了新畢業大學生在設施農業建設中的主力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