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寒地凍,是牛肉銷售的最好季節,隨著春節的臨近,市場空間更大。
地處皖鄂邊界的宿松縣佐壩鄉洪嶺村,有一養牛大戶,牛棚里20多條黃牛津津有味地啃嚙著稻草堆上的稻草飼料,一中年漢子在牛棚里正在把菜籽餅攪碎,給牛“加餐”,增加這些肉牛身上的熱量,不時地吆喝著什么。春節期間,他有計劃地把一些肉牛逐漸上市,他就是汪定華,牛的主人。看來他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
陪同我們前來的佐壩供銷社主任洪向黨,指著向我們走過來的汪定華說:“他,前些年還是這里有名的貧困戶,近年,通過養牛脫了貧,還帶領周邊10多戶村民脫了貧……”
據洪主任介紹,汪定華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因患小兒麻痹癥左腿留下殘疾。他上有年過古稀的老母,下有3個孩子上學,家庭擔子十分沉重。
他是怎么脫了貧?還帶動周邊十幾家貧困戶脫貧的呢?
汪定華家境不好,父輩好不容易把他們養大。他雖然左腿殘疾,但早年還是外出打工,在福建做裁縫,養家糊口。隨著三個孩子長大,他的父親10年前去世,全家生活日益拮據。年近花甲的他,因積勞成疾,旁邊需要人照顧,因此,他決定回家創業。
萬事開頭難,干什么呢?那段時間,他苦思冥想,父親當年販牛補貼家用的事在他腦子里顯現。對,養牛!如今雖然不用牛耕田,但牛的全身都是寶,牛肉更是有市場的。汪定華說干就干。2015年初,他拿出手頭上的全部積蓄,東挪西借數萬元,開始養了6頭肉牛,年底除去成本和工錢,賺了1萬多元!
2016年,嘗到甜頭的汪定華決定擴大養牛規模,他貸款購進了30頭純黃牛。然而,一下子增加這么多牛,需要大量的飼養,汪定華一雙手忙不過來,于是,他想到了請人代養。“這代養,還真是個兩全其美的事兒,人家給我代養一頭牛,年尾我會給他3000元的勞務費,套用一句時髦話,這叫‘雙贏’啊……”汪定華說。
村民尹宜芳、尹宜祥老哥倆是最早的受益者。哥哥尹宜芳是個五保戶,年逾古稀,看護一頭牛的輕巧事還是能做的;弟弟尹宜祥閑著在家,正愁沒活干。哥倆一下子領養了3頭牛,一年收入有9000多元。空余時間還找點零活干,每年又能掙個萬把元,去年摘了貧困帽。
鄰村的潘水連也是“雙贏”的受益者,他有2個孩子,母親早年去世,父親年邁,不能干體力活,全家的生活重擔全壓在他和妻子身上,近幾年,他雖然想方設法多途徑增加家里收入,畢竟家庭開銷大,生活還是比較困難。為讓家里條件得到改善,他從汪定華那兒牽來3頭牛代養,僅此一項,年增收近9000元。
余灣組的田菊松,妻子弱智,是個貧困戶,2個孩子,家境貧寒。為了擺脫困境,田菊松早年去海南做石工,每年能掙萬把快錢,家里生活逐漸有了改善。然而天有不測風云,兩年前,他在外打工不慎從腳手架上掉下來,導致多處骨折,喪失了勞動能力,只能干些輕松活。為了治病花光了家里的積蓄,全家生活回到從前窘態。去年,汪定華給了他4條牛代養,一年代養費有1萬余元,緩解了家庭困境,讓他重新看到了希望……。
代養肉牛,汪定華跟蹤問效,他無條件提供防疫和獸醫保障,哪頭牛有毛病,只要一個電話,汪定華總能在第一時間趕到,為代養戶解除后顧之憂。所以周邊許多村民紛紛前來領牛代養。如貧困戶汪亦生、潘九生……。目前,代養的都是貧困戶、有十多家。
“黃牛肉除了高營養價值,還有安神益氣、健脾養胃、強筋健骨的功效,受人青睞,年關時供不應求。”佐壩鄉洪嶺村主任汪祥華對我們說。為帶動更多的村民脫貧致富,汪定華決定擴大黃牛養殖規模,準備流轉山場地200畝,搭建標準化牛棚。
前不久,由佐壩供銷社領辦、汪定華創辦的“宿松縣定華養牛專業合作社”,將響應十九大提出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走“養殖戶+合作社+農戶”大戶帶動之路,更好地為當地周邊貧困戶增收脫貧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