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新辦12月15日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農業部副部長葉貞琴表示,將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工程。扶持一批一二三產業融合、適度規模經營多樣的新型經營主體,培育一批示范家庭農場、示范合作社和示范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同時加大對新型經營主體的財政支持力度,加大對新型經營主體帶頭人輪訓的支持,初步計劃明年培養100萬名以上新型職業農民。
葉貞琴認為,與成熟的工商業主體相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還面臨較大的制約,一是對新型經營主體的風險保障不足,二是農業配套設施建設滯后,三是融資供需對接還不順暢。針對以上制約,今年5月份中辦、國辦專門出臺了構建政策體系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的文件,提出扶持新型經營主體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日前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了一系列更有針對性、含金量更高的政策措施,是對文件的細化和落實。我國將在園區建設、涉農信貸、農業保險3方面加大對新型經營主體的扶持。
支持新型經營主體參與現代園區建設。在今年已經批準創建41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基礎上,2018年再建一批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擇優支持一批全國農村創業創新示范園區(基地)。農業部將支持新型經營主體到產業園、科技園、創業園,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電子商務、農機裝備租賃等新產業新業態。
開展信貸支農行動。綜合運用稅收、獎補政策,鼓勵金融機構創新產品和服務,加大對新型經營主體、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信貸支持。繼續完善農業信貸擔保體系,推動省級農業信貸擔保公司加快向市縣延伸,2018年爭取實現主要農業縣全覆蓋,要求對新型經營主體的農業信貸擔保余額占總擔保規模比重達到70%以上。
深入實施農業大災保險試點。繼續做好農業大災保險試點工作,實施三大糧食作物農業保險試點,小麥、玉米、水稻三大作物農業保險試點,推動保障水平覆蓋全部生產成本。完善農業再保險體系和大災風險分散機制,降低農戶和新型經營主體生產風險。
截至2016年底,全國納入農業部門名錄的家庭農場44.5萬戶,依法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179.4萬家,各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3萬個,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115萬個,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現代農業建設、帶動小農戶發展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