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廣西:一個甜瓜的創新之路

   日期:2017-12-18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_zx    瀏覽:224    評論:0    

  12月,在南方吃上新鮮的哈密瓜,這在以往是一件奢望的事——此時并非新疆哈密瓜上市時間。如今,華南地區已種植了2萬公頃哈密瓜類型厚皮甜瓜,想吃就吃成了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

  這變化的背后,是厚皮甜瓜一次又一次超越的創新歷程——品種突破、技術變革、推廣超越,最終成就了這種華南地區哈密瓜類型厚皮甜瓜——南方哈密瓜,并從零開始打造了具有廣西特色的哈密瓜類型厚皮甜瓜產業。

  在這個產業中,廣西農業專家自主選育的3個哈密瓜類型厚皮甜瓜,綜合性狀達到甚至超越新疆哈密瓜主栽品種。這一句話,將寫進中國的甜瓜史。

  困境:哈密瓜就是走不出新疆

  農業的主要矛盾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突出表現為階段性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 ——2017年中共中央一號文件

  作為厚皮甜瓜,新疆哈密瓜以其獨特的外觀、口感、風味,一直受到國內外消費者的青睞,產品暢銷國內外市場,成為世界聞名的“瓜王”。

  很長一段時間,國內外市場銷售的哈密瓜,幾乎都來自新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13億人對這類高檔瓜果需求量不斷增加,可每年只能從新疆調配成了產業發展的瓶頸。遠距離運輸,損耗大,運輸費用高,產品質量也受到很大影響。更重要的是,依靠一個產地的產品來調配全國市場,在供應時間和供應數量上顯然都很難滿足。

  這種情況一直沒能改變——自古以來,哈密瓜類型的厚皮甜瓜只適宜在新疆生產栽培,離開新疆這種特殊地理環境及氣候條件,哈密瓜生產就出現很多問題,難以取得成功。

  讓新疆哈密瓜走出新疆,一直是廣大農業專家的心愿。著名甜瓜育種家吳明珠院士就提出,要開展南移生產栽培的研究工作,把哈密瓜類型厚皮甜瓜引出疆外,走出西北地區,最好能在我國南方沿海地區栽培,以填補我國每年10月至來年4月的市場空缺,滿足廣大消費者的需求。

  從1996年開始,廣西、廣東和海南先后從新疆引進“伽師瓜”“金蜜6號”“金龍”“金鳳凰”等表現突出的代表性品種。由于南北生態環境及氣候條件差異太大,這些品種普遍出現病害嚴重、早衰死藤等情況,產量尤其是品質根本無法保證,果實基本失去商品價值。就這樣,多年的探索一直沒有成功。

  探索的過程中,有挫折也有收獲。業內專家明確了哈密瓜南移生產難取得成功的兩個主要原因:品種不適應南方的環境條件,缺乏適合華南的配套栽培技術。

  新一輪的探索,又開始了。

  突破:新品種超越新疆哈密瓜

  經濟作物要優化品種品質和區域布局。——2017年中共中央一號文件

  既然直接從新疆引進種植不行,那么,就采取“曲徑通幽”的辦法吧。

  在新一輪的探索中,廣西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和全國各地的農業專家,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李文信研究員帶領的科研團隊認為,品種的問題要通過雜交篩選的辦法來解決。

  1994年,李文信帶領的科研人員從全世界的范圍來“選美”,選定三種甜瓜育種資源材料:抗病及抗逆性強、生長健旺的歐美生態型洋甜瓜,抗熱及耐濕性強、含糖量高、口感風味佳的泰國熱帶地區甜瓜,外形、口感、風味俱佳的新疆哈密瓜。

  這三個“優秀選手”經過雜交、構建中間育種材料、進行穩定性自交篩選等環節,經過6~7年12~14代分離、自交系統篩選,最終選育出了14個優良的自交系(雜交親本)。

  2000年,這14個自交系雜交組配成136個雜交組合,在廣西-東盟經濟技術開發區育種基地進行高溫、高濕度、高密度、重茬地的逆環境條件栽培測試。最終,決選出3個綜合性狀優良組合,代號分別為Y52、K8、K11。

  從2002年起,這三個組合(品種)連續兩年在南寧、北海進行不同區域品種比較試驗,綜合產量分別為2537.5公斤、2565.0公斤和2802.7公斤,比新疆哈密瓜主栽品種“金鳳凰”分別提高20.1%、18.1%和25.6%,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抗病及抗衰能力也明顯優于“金鳳凰”。隨后,三個組合在南寧、北海、百色、桂林和廣東湛江等地進行大面積中試,表現一如既往的出色,進一步驗證了這三個組合的優秀。

  時隔幾年,這三個組合有了正式名字——“好運52”“好運8號”“好運11號”。2005年、2007年和2011年,它們通過廣西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正式向全國推廣。業界認為,這三個品種綜合性狀達到甚至超過新疆本土生產的哈密瓜水平,適合在廣西及華南熱區生產栽培,從而解決了哈密瓜南移生產最根本的品種難題。

  變革:配套技術讓甜瓜更香甜

  勇于變革、勇于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中共十九大報告

  品種選育是個大難題,配套的栽培技術也是個難啃的“硬骨頭”。

  密瓜類型的厚皮甜瓜對生產環境的要求十分嚴格,在干旱及半干旱的西北地區,由于光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空氣相對濕度少,露地栽培或大棚設施栽培都能獲得成功,產量和品質都有保證。可在廣西、廣東等華南地區,由于高溫、光照少、雨量多、空氣濕度大、晝夜溫差小,露地栽培很難獲得成功。

  露地栽培的路走不通,大棚栽培成了科研人員的突破口。2007~2008年,科研人員在武鳴華僑農場武帽分場進行不同造型及不同建造規格大棚栽培綜合效果研究與試驗,結果表明以1個單元的單棟大棚栽培效果最好,這種方法也因此被確認為廣西乃至華南地區哈密瓜類型厚皮甜瓜最佳大棚栽培設計設施,得到廣泛推廣應用。

  大棚栽培可行,但土壤栽培還存在連作障礙——枯萎病和根結線蟲危害嚴重、果實水分較重、口感欠佳,科研人員決定采用基質栽培的辦法,有效緩解或避過這些問題。試驗結果表明,以40%甘蔗渣(或木薯皮、碎樹皮)、30%木糠和凈土、10%煤渣、19.5%腐熟禽糞、0.5%磷肥混配成混合物,然后按每1立方米混合物添加0.5公斤三元復合肥配制成的栽培配方基質效果最好,目前已成為廣西大棚甜瓜栽培全面應用推廣的基質配方。

  此外,科研人員發現,以667平方米種植900~1300株植株各種性狀最優,而以667平方米種植1000~1200株單位面積產量最高,生產經濟效益最好;以“微噴灌+小拱膜覆蓋”滴灌方式效果最好;采用單株單蔓留一果,坐果節位控制在11~16節能獲得好產量……通過這一系列的關鍵技術集成創新研究,科研人員篩選出了適合廣西及華南地區生產所需的最佳配套栽培技術方案,解決了哈密瓜南移生產的第二大關鍵難題。

  超越:華南地區種植2萬公頃

  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中共十九大報告

  有了品種和配套技術作支撐,華南地區的哈密瓜類型厚皮甜瓜得到了快速發展。

  2003年以前,廣西厚皮甜瓜年生產面積不足13.3公頃;2003年以后,生產面積逐漸增加;2007年以后,全區厚皮甜瓜年均種植面積達1600公頃以上,其中“好運52”“好運8號”“好運11號”三個品種年均種植面積達到1200公頃以上。

  與此同時,這三個品種在海南、云南、廣東等省的應用推廣面積也取得了快速發展,目前四省區推廣面積達到了2萬多公頃,累計總產量74.368萬噸,總產值45.939億元,純經濟效益31.346億元,新增產值11.197億元,是廣西、海南、云南、廣東推廣面積較大的品種。

  大面積推廣的效果如何?有一組數據可以說明問題。李文信說,經過在廣西等華南地區大面積生產試驗及示范,這三個品種綜合平均667平方米產量達到了2552.6公斤,比新疆哈密瓜主栽品種“金鳳凰”增產21.2%,比“金鳳凰”667平方米新增產值3732.0元;可溶性固形物綜合平均含量16.1%,比“金鳳凰”提高23.7%;果肉平均厚度達3.5厘米以上,在常溫下可貯存10~15天,果肉松脆,口感風味好……

  正因為一系列的突破,目前中國全年均有哈密瓜供應市場及出口越南,滿足了我國市場哈密瓜空缺季節的市場需求。李文信說:“現在大家都在說科技創新,用15萬元的一個科研項目,推動發展了一個種植2萬公頃的厚皮甜瓜產業,這就是我所理解的科技創新。”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