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冬季,筆者走進安徽明光市明東街道文彬家庭農場,一座座蔬菜大棚里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
明東街道地處明光市區東部,地勢平坦、土地肥沃,非常適合稻麥、瓜果生長。近年來,該街道采取“政策宣傳到位、重點扶持大戶、加大科技投入”等措施,建立健全農村土地流轉的管理與服務體系,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集約化經營特色農業。
陳文彬在明東街道唐郢村流轉了1400畝土地,主要種植良種水稻、玉米和小麥。他注重科技投入,興建了一座育秧工廠,購買了2臺插秧機,并安裝了烘干設備,推進機械化生產。筆者在他的家庭農場里看到,10多個村民正在抽溝、整墑、栽萵苣、排豌豆。“這些蔬菜都在春節時供應本地市場,可以賣上好價錢。”原來,陳文彬從南京聘請了技術員,專門指導反季節蔬菜種植,利用春節俏市增加收入。騰出茬口后,既不耽誤育秧,還提高了土地復種指數。此外,他通過示范效應,實施精準扶貧,引導更多的村民興建大棚發展高效特色農業。
在魏崗村劉千組,板栗樹和桃園里,一只只土雞正在歡快地覓食。“我養的雞就是當地的土雞,只喂些玉米和酒糟,每天在明光市瑤海菜市場只供應200只。市民們都喜歡買我家的‘放心雞’。”一談起養雞,雞場主人徐魁一臉的自信。徐魁是一位返鄉創業青年,他看中了村組30多畝板栗林,發展林下養殖。徐魁把握住了近郊農業精品化的特點,養殖規模適度,既保證生態土雞的品質,又滿足了市場供應。“村里都是40多年的野生板栗林。每逢掛果季節,還能收獲6000斤新鮮生板栗,在市區菜市場供不應求。”徐魁告訴筆者。
據明東街道辦事處主任蘇中新介紹,包括文彬家庭農場在內,該街道已有32個家庭農場和合作社,主要發展西瓜、草莓、葡萄、藍莓、油桃、李子、蔬菜等特色農業,直供明光城區。其中,抹山家園的西瓜被國家農業部注冊為“湯族西瓜”,有力促進了農民增收和產業結構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