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投資2200萬元的恒之盛智能溫室大棚科技示范園區是汴塘鎮2017年重點項目,也是賈汪區目前單體最大的智能日光溫室大棚。近日,二期18棟溫室大棚已完工投入使用。
恒之盛智能溫室大棚科技示范園區位于汴塘鎮高莊村境內、310國道與252省道交匯處,規劃總面積450畝。該項目共分三期,規劃建設智能日光溫室大棚48棟。2016年7月1日一期開工建設的智能日光溫室大棚7棟,已于2016年9月投入使用;二期建設智能日光溫室大棚18棟剛剛投入使用。三期建設智能日光溫室大棚23棟,計劃2018年開工建設。園區主要種植茄子、黃瓜、西紅柿、絲瓜等有機蔬菜,平均年畝產蔬菜3至5萬余斤,年銷售凈菜5800余噸,主要銷往常熟、上海。
園區引進山東壽光先進智能日光溫室大棚管理技術,大棚三面采用土墻保溫,頂部采用鍍鋅鋼骨架支撐保溫被防寒,采用地埋節水微噴系統、自動通風系統、自動卷簾系統、自動控溫系統及物聯網系統等電腦全自動技術。水源來自120米深的無污染地下水,肥料使用沼渣、沼液等有機肥,病蟲害防治使用生態農藥,蔬菜生產實現無公害原生態化。“比如說我們種的這個茄子是荷蘭進口的,765長茄,它的一個畝產量高,畝產量達到40000斤左右,它的生長周期比較長,正常在8到10個月,我們普通的茄子是在2、3個月左右。”張震介紹說。為了更好地發展有機蔬菜,園區還專門邀請山東壽光農業科學院農技員全程指導建設。“運蔬菜的小火車,智能放風機,噴灌、滴灌等這些都是從壽光帶過來的,最先進的東西。” 山東壽光農業科學院農技員孟凡棣說。
“能有今天的運營,非常感謝政府的幫助。”說到創業,張震告訴記者,溫室大棚是他和妻子因為一次北京旅游,發現有機蔬菜和家鄉的蔬菜一樣,但價格卻相差甚遠。旅游回來他們就想在家鄉種植有機蔬菜運輸到城市售賣,豈不是一個既能致富又能豐富城市菜籃子的雙贏商機?
說干就干,夫妻倆便一同奔赴山東壽光市考察學習。待他們興高采烈的回家選址規劃時,卻在租賃土地上碰了壁。“當時,鎮上的領導聽說我們建大棚遇到困難,他們工作人員挨家挨戶的跟農戶們做工作,成功解決了土地轉流問題。”張振說。經過近五個月的努力終于建好了大棚。引苗、種植、植保、管理等,一邊學習一邊實踐,還一一克服了蟲害、病害。張振的妻子彭冬梅笑著說“多虧了學習各地專家的指導培訓啊,農民啊也要種到老學到老的呢!”半年過后,正待迎接豐收的喜悅,然而一場無情的大雨,一夜之間淹死了所有的菜苗。“那個時候我真的有點絕望,但咱們鎮領導給帶來了希望。”彭冬梅激動地說:“當天,鎮政府立即聯系水利部門趕到現場疏通水渠。還積極為我們申請扶持資金,讓我們有了重拾干勁,繼續前行的力量。”有了資金和干勁,大棚蔬菜種植進入正軌,并有了良好的創收。
經過一年多的發展,張震已然成為了高莊村周邊的致富帶頭人,周圍的村民看著他們的蔬菜市場如此樂觀,已經有四五家跟著建起了大棚,“建好大棚的農戶,我們將給他們提供菜苗,提供技術指導,幫他們銷售。”張震對今后的發展充滿信心:“今后,園區將立足高標準,打造無公害、綠色及有機蔬菜品牌,并依托雙創平臺,積極開創農產品電商銷售新模式,引領賈汪設施農業向智能化、精品化方向發展。”此外,后期運營可提供打包、采摘、管理等崗位近100個,解決周邊部分剩余勞動力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