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南京六合區馬鞍街道泥橋村,工作人員將手持式紅外光譜儀貼著一處農田的土壤,僅僅幾秒鐘,這塊地的氮磷鉀等土壤養分含量便一目了然,隨后系統自動生成出該地塊所需肥料的配方。記者獲悉,這款紅外光譜土壤檢測儀即將投入使用,種植大戶可“量身定制”肥料為土地“進補”,土壤檢測也將更便捷。
“從開始檢測到生成該地塊的肥料配方,全程只需要1分鐘。”江蘇艾津農業科技服務有限公司常務副總李林告訴記者,檢測完成后,系統會根據即將種植的農作物來生成配方,同樣的地塊,農作物的品種不用,所需要的肥料配方也不相同。 記者在江蘇艾津農業科技服務有限公司看到,配肥生產線正在建設,工人正忙著安裝設備。“這個生產線也很方便,只要輸入配方數據,幾分鐘就能生產出適合的肥料來,而且每次產量可多可少,更適合中小型承包戶。”李林說,量身定制肥料配方能做到更精細、更準確地施肥。
相對于這樣快捷的土壤養分檢測方法,傳統的檢測方法耗時較長,少則半年,多則一年。記者了解到,六合區現有4個墑情監測站用于測試農田的溫度和濕度,還不能測量微量元素的含量,且傳統的取樣檢測法耗時長,等檢測結果出來后再進行配肥,可能土壤的養分含量又發生改變,導致不準確,檢測成本也相對較高,不適用于所有農戶。
六合區耕地質量保護站副站長陳其軍說,現在,農業面臨耕地面積減少、水資源約束趨緊、化肥價格居高不下、但糧價上漲空間卻有限的局面。搞好測土配方施肥,提高科學施肥水平,不僅能夠穩定增產、節本增效、提高農產品質量,還能夠保護生態環境、促進農業持續發展。
“過量的施肥不僅不能提高農作物的產量,還會導致土壤有機值降低,導致減產。”陳其軍介紹,2015年,他們通過增施有機肥、種植綠肥、秸稈還田等多舉措,幫助六合區馬鞍街道泥橋村一家種植大戶改善3000畝土壤的地力,經過三年的努力,秈稻的畝產從原先的每畝700斤,到如今的每畝1300斤,產量提升了,更重要的是品質也更好了。即將投入使用的智能個性化配肥新模式,將在全區推廣,不僅能為種植戶節約成本,減少或防止施肥不當造成的土壤污染,還將引導農業供給側改革,更有效地提高農作物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