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進入冬季,但在位于麻江縣的白竹林藍莓基地,大片藍莓樹依然生長繁茂。行走其中,會偶遇三五工人在林中除草、剪枝等,大家認真的工作態度,足見其對藍莓樹的精心呵護。
“在麻江,藍莓算是一個‘無中生有’的產業,從‘一張白紙’到全縣推廣,我們足足用了10年時間。”采訪中,貴州“萬名農業專家服務‘三農’行動”麻江縣技術團長、科技特派員廖優江如此感慨。
廖優江告訴筆者,在過去,這片占地500多畝的藍莓園,只是一片無人問津的荒山。近年來,通過發展藍莓種植,已經成為“農旅一體”的高人氣“金山”。隨著有機藍莓種植的迅速推廣,廖優江有了一個更重要的使命:努力將麻江藍莓培育成既“有機”又“豐產”的“致富果”。
自主培育 合力破解藍莓生長“秘密”
“我們都知道藍莓價值高,市場需求大,但在2002年,藍莓的苗價就達到50元錢/株,這對于貧困縣來說根本買不起。”說起麻江藍莓的發展史,看上去并不善言談的廖優江跟筆者打開了話匣子。
麻江縣位于清水江上游,是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西大門。目前,在全縣17.68萬的總人口中,貧困人口達5.8萬人,貧困發生率達16%以上,屬于國家級貧困縣。
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麻江人,從事林學研究的廖優江一直希望用自己的專業特長,幫助當地百姓獲得更好的發展。在一次外出考察中,廖優江得知,藍莓不僅經濟價值和營養價值都極高,且非常受到市場歡迎。于是,一個將藍莓引到麻江種植的想法在他心里萌生。
大量苗種買不起,育苗技術由于涉及知識產權沒人愿意教,要讓藍莓落戶麻江,自主研發成了廖優江可以選擇的唯一路徑。“藍莓苗也是樹木,我這個搞林學出生的,也許可以試試自己培育。”回憶起自己最初的那個決定,廖優江笑著說道。
不知道要從哪里入手,更不知道樹苗的成長需要怎樣的條件,加之由于經濟條件有限,實驗室設備簡陋,為了破解藍莓的生長秘密,廖優江開始走上了長達3年的研究之路。
1000多個日夜,200次推倒重來,甚至連春節都是在山上度過……2005年,廖優江終于在不斷地失敗中總結出藍莓的生長規律,采用嫩枝扦插的方式成功培育出生長狀態優良的藍莓樹苗。
“種苗培育出來當然高興,這意味著在麻江發展藍莓產業有希望了。”想起當年種苗研發成功的情景,廖優江到現在都還會忍不住激動。而15年來,不管他身處何處,工作進行了幾度調動,最關注的始終是麻江藍莓。
深化研究 規范有機種植
“這片藍莓基地前幾年一直都存在結果少、效益低的問題,廖老師過來手把手指導我們修剪、施肥,2017年果園的鮮果比2016年增產50噸,增加經濟收入50萬元。”采訪期間,白竹林藍莓基地負責人許寧告訴筆者,正因為有了廖優江的科學指導作保障,才讓基地的發展變得越來越順暢。
“隨著藍莓產業發展的不斷壯大,對培育技術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引種培育到全面推廣,從綠色栽培到有機栽培,我們的研究任務也越來越重。”采訪中,廖優江坦言,在響應“萬名農業專家服務‘三農’行動”的兩年中,他和團隊除了要解決藍莓的病蟲害問題,他還將更多精力投入到了有機藍莓的培育中。
為了推進麻江藍莓有機產業的標準化建設,廖優江重點主持了“有機藍莓標準化栽培技術研究”項目實施,制定了《有機藍莓扦插苗培育技術規程》《有機藍莓栽培技術規程》《有機藍莓果實采收、包裝、貯運技術規程》3項技術規程,并經黔東南州質量技術監督局組織審定,于2016年2月25日發布為黔東南州地方標準。同時,還參與制定了《藍莓栽培技術規程》1項,經貴州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組織審定,于2016年7月9日發布為貴州省地方標準。
“這4項標準的發布,不僅有效填補了貴州省級藍莓標準和藍莓有機生產技術標準的空白,更為麻江有機藍莓基地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據悉,2017年,麻江縣獲得有機產品認證證書的企業、合作社達到27家,認證面積732.2公頃。2017年8月,麻江縣被推薦為“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范區”。
全面推廣 讓荒山坡長出“致富果”
“在山區,貧困多因耕地少、缺乏農業耕作技術和勞動技能所致,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人學會用技術進行農業生產,最終實現脫貧致富。”說著,廖優江給筆者算了一筆賬。
藍莓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以投產果園計算,平均每5畝地至少需1個工人進行生產管理,且全年務工時間可達110天。目前,麻江縣有藍莓基地5.6萬畝,這些基地至少能夠解決當地11200人的就業問題,按照每天70元勞務費計算,年需支出勞務工資7392萬元,一人一年的勞務收入能達到萬元以上。
同時,藍莓種植基地用工與傳統農作物生產用工并不沖突,村民在年生產周期內既能到藍莓種植基地務工,又不耽誤家庭農活。
2017年4月,在廖優江的倡議下,龍山鎮共和村楊勝洪注冊成立了麻江縣龍山鎮惠民勞務有限公司,組建以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為主的勞務隊伍提供勞務服務,半年時間實現利潤12.4萬元,幫助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人均增收5120元。
對農戶進行技術培訓方面,廖優江不僅采取集中室內培訓和現場培訓相結合的方式,向從事藍莓生產管理人員和操作工人傳授技術,讓參訓人員既得到了理論知識,又能實際操作。同時,還親自或邀請專家到龍山、宣威、杏山和賢昌4個鄉鎮開展了38次蔬菜、葡萄、李、梨等產業培訓,指導人數超過千人,指導內容覆蓋整地 、土壤改良、苗木處理、施肥、修剪、病蟲害防治和種苗培育等,培養了一批技術二傳手和基層實用技術農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