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國際鉀肥市場價格下降,成交量也不理想,但是,業內人士卻認為全球鉀肥市場已經呈現出一些利好現象,鉀肥市場慢慢進入復蘇階段。
2013年7月,隨著烏拉爾鉀肥宣布退出BPC聯盟,聯盟中的兩家鉀肥龍頭企業——烏拉爾鉀肥和白俄羅斯鉀肥,在去年做出的一系列動作,曾經使鉀肥行業產生劇烈動蕩。國聯證券分析師基瑞爾·木格曼認為,一個曾經占據著全球鉀肥市場40%~45%出口份額的鉀肥聯盟就此煙消云散。因此,如此變動必然導致中國、印度、巴西等幾個主要鉀肥進口國在定價方面受到劇烈的沖擊。
在鉀肥行業的發展過程中,這也許是一個機遇,基瑞爾·木格曼認為烏拉爾鉀肥不會長期退出BPC聯盟,它有可能隨時回歸聯盟。到那時,鉀肥市場有可能迅速復蘇。此外,記者了解到,烏拉爾鉀肥與中國簽署了一項305美元/噸、總量超過70萬噸的鉀肥合作協議,這比2013年所簽署的價格還要低,并且也是雙方近5年來所簽署的最低的鉀肥貿易價格。
業內人士認為,在世界鉀肥市場產能嚴重過剩的情況下,我國鉀肥產業應以科學規模開發、實現更長久可持續開發的原則,決定可溶性鉀資源的生產規模。在目前市場容量下,維持50%左右的自給率是我國鉀肥供應結構的合理狀態,此時是我國鉀肥行業推進優化發展的最佳時期。事實上,許多鉀肥大型企業已經開始調整。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表示,現在,鹽湖鉀肥合理利用鉀鹽、天然氣、煤炭、水電等各種資源,以鉀、鈉、鎂、鋰、氯產品系列化和深加工為主線,規劃實施了一系列綜合利用項目,產品結構由單一鉀鹽向鉀堿、由無機向有機、由有機向精細化工、由化工行業向相關行業跨越發展。
此外,面對競爭激烈的鉀肥市場,新興鉀肥企業感到了競爭的壓力。記者了解到,新興的鉀肥企業主要分為兩類:一種是扎根終端渠道類企業,另一種則往主流市場發展。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一方面,更多的新興鉀肥企業正在往扎根終端渠道的方向靠攏。另一方面,也有一些新興鉀肥企業正在投靠各大鉀肥巨頭,期待著被這些企業吞并。“這些扎根終端渠道的新興鉀肥企業,會與鉀肥需求比較大的國家建立溝通與合作,爭取與買家簽署商品銷售協議,這些國家也能夠幫助新興企業建設并發展屬于他們自己的項目。”基瑞爾·木格曼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