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筆者慕名前往麻城市龜山鎮上河社區栗林口村,采訪帶動鄉親養豬致富的華中農業大學畜牧專業畢業生李小茜。
從社區出發,沿著蜿蜒的麻(城)勝(利)公路約莫20分鐘,騎摩托車帶著我的社區秘書王保國,將車拐進了山間土路。不一會,但見山林黛綠,紫薇吐紅。4棟灰砂磚結構的豬舍靜臥在半山腰。王保國停下摩托車,指著眼前豬舍樂呵呵地說:“這就是李小茜創辦的興強養豬專業合作社良種豬繁殖基地。”
腳還沒站穩,只聽“汪汪汪”的叫聲,四只看舍犬狂叫起來,可能是告訴主人,有陌生人來了。
“人呢?”望著緊鎖的簡易辦公室,我問王保國。“可能是在老屋準備飼料,我來打電話。”
接到電話不到5分鐘,李小茜就從豬舍后面的竹林深處冒了出來。他告訴我們:“我是2011年從華農大畢業回家開始養豬的。”
“你學的是畜牧專業,又是學校的高材生,為何不到大集團謀求更大的發展,而要回到這山旮旯從事這又臭又臟的養豬業呢?”
我們的提問,勾起了李小茜的回憶:“我們這山區,過去都是養豬為過年,養雞為掙油鹽錢,種田混個肚兒圓。怎樣改變父老鄉親的傳統思想?我作為新時代學畜牧的大學生,要帶頭科學養豬,為大家發家致富作示范。”
李小茜越說越激動:“我不顧規勸和風言風語,在村組和親朋好友的支持和幫助下,毅然籌款70多萬元,建起了4棟標準化豬舍,開始了我的養豬創業征程。”
“幾年養豬收獲如何?”李小茜若有所思地說:“有成功的喜悅,去年賺了30多萬元;有虧損的迷茫,前年虧損25萬元。但我覺得,最大的收獲還是科學養豬、養良種豬和集約化養豬的路子成功了,讓鄉親們看到了脫貧致富的希望之光。”
“從哪些方面體現出來了呢?”
李小茜直言不諱地說:“前幾年主要是積累和摸索養豬經驗,從理論到實踐畢竟是有距離的,只能成功,不能失敗,因為鄉親都看著你;后來開展規模養殖,建立良種豬繁殖基地,我想用滾雪球的方式,帶動各家各戶養良種豬,來一次品種革命。”
我們越談越投機,李小茜也打開了話閘子:“作為一名在大學就入了黨的年輕黨員,我深知帶領群眾致富的緊迫性和重要性。于是,我試養生豬成功之后,就開始培養、物色有一定經營理念的返鄉貧困戶青年,動員和帶領他們參與到規模養豬行列。黃申家和巢應海,在我的指導和帶領下,去年分別養了30多頭和40多頭良種豬,當年兩人純收入分別達到10萬多元,一舉擺脫了貧困。去年,我還接受張仁勝、周巧紅、巢代緒、張興文、王愛平等6戶精準扶貧戶的24萬元授信貸款,每年為他們每家發放3000元至5000元分紅款。”
聽了李小茜的介紹,我們深受感動。“看來,你是真扶貧,扶真貧喲。”李小茜深情地說:“我做得還不夠,還要繼續努力。比如,養豬行情和信息要搞準,自己的養豬規模和幫帶戶的養豬規模有待擴大。全村特別是貧困戶的良種豬普及率有待提高等等。近年來,好多大集團和大型養殖場前來挖我去當技術總監,年薪開到幾十萬元,我不為所動,更加堅定在家養豬帶領鄉親脫貧致富的信心和勇氣。”
臨別的時候,談及今年的收成和下步打算,李小茜高興地說:“今年頭8個月,盡管市場低迷,我已出售肉豬60頭,三元仔豬210頭,實現盈利5.5萬元。目前,還存欄二元良種母豬33頭,肉豬155頭。幫扶的兩戶養豬130頭。下一步,我想將豬舍增加到10棟,達到年出欄千頭豬的規模。到那時,不僅我們村家家可養上良種豬,全社區也將普及良種豬。讓養豬業成為山區貧困戶脫貧致富的新引擎。”
“祝你心想事成。”我們的祝福聲在山間回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