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肥作為農業重要生產資料,被稱為“糧食的糧食”,施用一定量的化肥,對農業豐產增收具有顯著作用。但化肥的大量不合理使用,造成了嚴重的面源污染,破壞了生態環境,影響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同時也導致農業生產成本居高不下。為此,2015年3月農業部提出,到2020年實現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
近年來,安慶市宿松縣土肥站以實施測土配方施肥項目為依托,示范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及減肥增效集成技術,多途徑提高化肥利用率;同時,強化耕地質量監測與耕地質量建設,促進耕地質量穩步提升,推進綠色農業發展,取得了良好成效。
配方供肥百萬畝
宿松縣為安徽西南門戶。下轄9鎮13鄉,總人口80萬。農業生產以糧、棉、油為主,是國家優質商品棉基地縣。
該縣2016-2017年測土配方施肥及減肥增效工作,嚴格按照《安徽省農業委員會 安徽省財政廳關于印發2016年中央財政測土配方施肥補助項目實施方案》和 《項目合同》要求,扎實開展各項工作。 2016-2017年全縣共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160萬畝,其中棉花21萬畝,水稻65萬畝,油菜31萬畝,小麥12萬畝,蔬菜15萬畝,茶、果、桑各1萬畝。配方供肥面積100萬畝,其中棉花20萬畝,水稻50萬畝,油菜20萬畝,小麥10萬畝。全縣配方肥應用達到1.83萬噸(折純)。建成5個萬畝以上測土配方施肥示范區,120個村級示范方,示范區面積達20萬畝。修正了10個主要農作物施肥配方,選定了6個配方報省市專家審定后交企業生產配方肥。
加強技術宣傳、指導與培訓。2016-2017年全縣共舉辦農民田間學校和現場觀摩會20次;采用各種方式累計培訓農民6.1萬人次,培訓肥料經銷商350人次,培訓配方師30人次;建立230處信息宣傳欄,發放明白紙和施肥建議卡21萬份。
強化耕地質量監測。全縣設5個農田土壤墑情監測監測點,建設1個國家級耕地質量監測點和1個省級耕地質量監測點,確定30個農戶施肥情況固定調查點,并將30個農戶施肥情況固定調查點設為縣級耕地質量監測點,常年開展全縣耕地質量監測和土壤墑情監。
堅持“五個突出”
按照 “實施條件與項目要求符合、資金與任務匹配”的原則,依據方案及合同技術模式要求和補助資金額度,采用物化補助和購買服務等方式,示范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及減肥增效集成技術。
突出主攻方向。一是力推化肥減量提效。以水稻、棉花、蔬菜、水果等用肥量大的重點作物和農產品主產區,沿長江、二郎河、涼亭河,環龍感湖、黃湖、泊湖及釣魚臺水庫等水源地保護區等重點區域,適期施肥、化肥深施、水肥一體化等重點環節為突破口,提高配方肥應用率,主攻化肥減量增效。二是力推有機肥增量提效。圍繞農牧結合、種養循環,加強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推廣應用沼液,鼓勵農民積造農家肥,施用商品有機肥。推廣秸稈粉碎還田、快速腐熟還田、過腹還田等技術,提高秸稈綜合利用率。充分利用丘陵冬閑田和茶果園土肥水光熱資源,推廣種植綠肥。三是力推耕地地力升級提效。圍繞生態高標準農田建設,改善耕地基礎條件,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高耕地地力等級,實現藏糧于地,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重點建好以下三大減肥增效示范(片)區:在洲頭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5000畝葡萄,在孚玉、五里及佐壩等環縣城蔬菜生產基地建設5000畝大棚蔬菜以水肥一體化為抓手的化肥減量增效示范區;在許嶺、下倉、千嶺、佐壩沿湖及二郎、破涼等畜禽主要養殖區域,建設20000畝以農牧結合、種養循環、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為突破口的有機肥增量提效示范區;在主要交通干道兩旁,建設20000畝以種植綠肥、實行有機肥替代化肥為技術模式的耕地地力升級提效示范區。
突出應用主體。為適應農業經營方式的轉變,該縣為360個種植大戶、80個家庭農場、15個農業專業合作社提供測土配方施肥個性化服務。重點對瓜蔞種植、大棚蔬菜、生態農業等新型農業產業提供測土配方施肥個性化服務。一是選擇新型經營主體,簽訂服務協議,因地制宜開展專業化、個性化、全程化測土配方施肥和種植技術指導服務。二是取土化驗和制定配方。根據服務協議,由基層農技站為新型經營主體開展取土化驗、田間試驗和配方制定工作。縣土肥站結合測土配方施肥項目,在取土化驗、田間試驗和配方制定等環節給予技術支持和指導,提供數據查詢和咨詢服務。三是生產供應配方肥。由配方肥企業根據新型經營主體需求,生產供應配方肥。探索企業組織配方肥經營店、核心經銷商或規模經營主體購買小型智能化配肥機,建設 “中心配肥站”。四是開展田間技術服務。由企業和基層農技站組織鄉村技術人員和企業營銷農化人員,按照服務協議為規模化經營主體開展科學施肥和種植技術服務,縣土肥站結合項目給予相應的支持。
突出示范引導。圍繞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示范創建,強化土肥技術支撐,培育建設一批科學施肥示范區和示范主體,使土肥隱性的功能得到擴展與外延,提高顯現化、可視化,提高示范引領作用。建立三大減肥增效示范區。全縣建立了10000畝水肥一體化的化肥減量增效葡萄及大棚蔬菜示范區; 20000畝以種養循環及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為突破口的有機肥增量提效示范區;20000畝以種植綠肥、實行有機肥替代化肥為技術模式的耕地地力升級提效示范區。探索配方肥、有機肥料、水溶肥料、緩釋肥料等物化補助的機制模式;集成一批農機農藝配套、有機無機結合的化肥減量增效技術;安排新肥料(緩釋肥料、生物肥料、水溶肥料、土壤調理劑等)試驗及示范各4個;開展有機肥替代化肥技術模式試驗示范,安排有機無機相結合化肥減量肥效試驗及示范各10個。
突出農企對接。強化服務意識,積極搭建平臺,為域內外已合作的化肥生產、銷售企業提供全方位、多層次、一體化服務,充分調動企業在測土配方施肥工作中的積極性、創造性,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
以“大配方、小調整”市場化銷售模式為主,加強農企合作,開展農企對接,引導肥料企業生產供應配方肥。已同宿松縣興農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徽商農家福宿松分公司、安慶石化華成雙環復合肥廠等肥料生產和肥料銷售企業合作。通過“農、商、企”合作與對接,引導肥料企業生產供應配方肥。按照“抓大促小”策略,利用已開發建立的縣域測土配方施肥專家咨詢系統,促進基層配方肥供銷服務網點智能化服務。引導種植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和鄉村智能化配肥供肥服務網點,向農民現場提供配肥供肥服務。在復興鎮和洲頭鄉分別開展一次企業統一供肥和送肥下鄉活動。通過該活動進一步擴大配方肥的影響,推動配方肥的大面積應用。
突出智慧土肥。積極推進“互聯網+”,運用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等手段,全面改造提升傳統土肥技術,打造智慧土肥升級版。建立健全測土配方施肥信息平臺,不斷完善“宿松縣域測土配方施肥專家系統”,及時更新數據,加強運行維護。應用手機、觸摸屏和電腦等終端設備,開發短信、微信、二維碼等方式,查詢測土配方施肥相關信息,強化測土配方施肥成果轉化應用,指導生產實踐。在墑情監測、耕地質量監測及水肥一體化、試驗示范基地,探索運用物聯網等先進手段,推動土肥水精準管理,加強耕地質量智慧監測,促進土肥投入品智能監管,提高智慧土肥信息化服務水平。
健全服務網絡
發放項目物資。招標采購商品有機肥等一批項目物資,免費發放到示范片農戶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核心試驗示范區片,并認真做好項目物資發放和使用。利用減肥增效項目資金200萬元,通過政府公開招標采購項目試驗示范用肥料和種子,免費發放給農戶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使用,建設項目核心試驗示范區(片),全縣共招標采購商品有機肥1232噸(計60萬元)、新型有機肥352.9噸(計30萬元)、配方肥133.15噸 (計30萬元)、水溶肥38.46噸(計20萬元)、綠肥紅花草種籽52.91噸(計60萬元)。各鄉鎮農技站及項目實施主體高度重視項目物資的接收發放工作,規范補助物資發放程序,做到公開、公平、公正,建立物資發放臺賬,造好發放花名冊,進行張榜公示,公示以照片的形式存檔,所有資料檔案上報縣種植業局土肥站。
推行統配統供。在全縣5個萬畝示范區及120個村級示范方,利用退耕還林口糧田建設等項目資金310萬元,采用政府招標采購配方肥,免費發放到示范區農戶使用,實現統測統配統供(統施)配方肥,做大項目“蛋糕”,擴大項目推廣。
示范科學施肥。針對農民合作社、種植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探索對其使用配方肥補貼的新機制,采取“以獎代補、直接補貼”等方式,鼓勵其使用配方肥。按照“結構合理、總量控制、方式恰當、時期適宜”的施肥原則,組織實施以推進配方肥應用和施肥方式轉變為重點的示范工程,做到有專家指導、有示范對比、有簡明標示牌。我縣優選10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典型示范樣板,示范面積2萬多畝,帶動更大范圍配方肥的應用和推廣。
建立服務網絡。在全縣22個鄉(鎮)政府所在地、集鎮及207個村建設330個配方肥營銷服務點(店)。基層農技站承擔示范基地、農民田間學校、個性化測土配肥服務和配方肥網點管理、技術咨詢和技術服務工作。并通過示范試驗等方式實現技術的屬地化。通過宣傳培訓、示范展示等方式,組織農戶應用好的技術,為農民開展“零距離、零時差、零費用、零門檻”的“四零服務”,同時為營銷服務網絡反饋農戶技術需求、產品需求等有效信息,并指導營銷服務網絡實現技術的物化和優化。營銷服務網絡作為技術物化產品的營銷“前臺”,通過企業經銷點和市場化手段將技術物化產品傳遞到農戶手中,實現技術的高效傳播。
項目成效顯著
節本增效明顯。 2016-2017年,全縣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160萬畝,實施測土配方施肥共增產稻谷2.06萬噸、油菜籽3122噸、小麥1530噸、皮棉1824噸,節省化肥2592噸(純養分),增收節支17825萬元。
優化了施肥模式。通過實施測土配方施肥,大力推廣“控氮、穩磷、增鉀、補微”的施肥新技術,因缺補缺,提高了肥料利用效率,改變了農戶長期以來“不施農家肥、重氮肥輕磷鉀肥、忽視中微量元素肥料”的陋習,施肥更趨合理、更趨科學。建立起了以政府牽動、農民為主、技術支撐、企業參與的科學施肥新機制。
提升了土肥部門的服務能力和水平。加強了化驗室建設,增強了化驗人員的業務能力。實現了測試批量化,數據管理信息化,做到測土到田,配方到廠,送肥到點,服務到戶。
提高了肥料利用率,保護了生態環境。通過普及配方施肥,減少了化肥施用,降低了肥料對土壤、水源、和空氣的污染,保護了農業生態環境。2016-2017年度全縣總節約不合理施肥2592噸,化肥利用率明顯提高,面源污染減輕,生態效益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