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第四屆全國農業文化遺產學術研討會在石柱召開。這次研討會的契機是今年6月,石柱的黃連生產系統被農業部列入第四批全國農業文化遺產名錄。這是重慶市首個申報成功的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石柱也是首個申報中國農業文化遺產成功的土家族自治縣。
把黃連嚼透,石柱“苦盡甘來”。
歷史悠久
數百上千年的種植歷史
11月7日上午,石柱黃水鎮大風堡村磨子坪60平方米的壩子上站滿了人——他們都是來自全國各地的農業專家和學者。在這里,他們能了解到石柱黃連的文化歷史和傳統粗加工方式。
村民胡必坤站在一旁,看著這些專家學者圍在用于加工黃連的火炕前拍照、問詢,心里有說不出的驚訝。74歲的他種了一輩子的黃連,從未想到這種在村里幾乎家家戶戶地里都有的農作物會引起這么多關注。
胡必坤告訴重慶晨報記者,他祖祖輩輩都種植黃連,據說種植的起源能追溯到唐朝。“當時黃連是皇家貢品,能種黃連的只有我們寨子的土司。為了保持黃連的價值,他不準任何人把黃連的種子帶出寨子。后來還是有族人把種子藏在帽子里帶出去,這樣黃連才流傳到其他地方。”
石柱相關負責人介紹,石柱黃連最早有記載的確實是唐代天寶元年,距今有近1300年。而真正開始人工種植,是在700多年前的元末明初。
產量突出
全球四成黃連來自石柱
雖然黃連有長達五六年的生長周期,但由于經濟價值高,大風堡村的村民都愿意種。胡必坤帶著記者走到他家的黃連地,說:“我們寨子每家人都種4畝地左右,其中3畝是黃連,剩下不到一畝就用來種包谷、洋芋和紅苕。”
聽到政府開始加大對黃連生產系統的保護和黃連產業的扶持力度,甚至還將把他們的老房子改造成旅游點,胡必坤和老村民們臉上都笑開了花。
經過數百上千年的發展,石柱黃連的傳統生產技藝不僅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內涵,還構建起黃連全產業鏈體系,創造了不菲的經濟價值。
石柱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石柱擁有黃連地70多萬畝,常年在地黃連5萬余畝,年均栽培和收獲黃連1.2萬畝,產量3000噸以上,產量占全國60%以上和世界40%以上,黃水黃連市場銷售占全國的90℅,是名震中外的黃連之鄉。2016年,石柱黃連全產業鏈產值超過5億元。
解決問題
將加快黃連產業融合發展
11月7日,參加研討會的專家、學者們還參觀了石柱黃連種植基地、加工車間和中國最大的黃連交易市場,以及集納了60多個不同地區黃連品種的黃連種質資源圃。
全國農業博物館研究員,同時也是農業文化遺產評審團成員的曹幸穗表示,農業文化遺產不同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其核心是農作物的品種、技術和產品。他提醒道,將來要評審石柱的黃連生產系統也是從這三方面考察,還有延伸的保護環境、保護生態多樣性以及社會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等方面。
8日上午,華南農業大學熱帶亞熱帶生態研究所教授駱世明對重慶晨報記者表示,石柱進入了名錄并不等于這套系統全部都是精髓,“在考察過程中,我們發現石柱對黃連生產傳統技術的挖掘、品種的保護等方面做得還不夠。石柱仍需要努力把以黃連為代表的傳統農業文化發揚光大”。
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閔慶文表示,當地政府對被列入農業文化遺產名錄的產品規劃不能過分追求規模化的經濟效益,“我建議要加強品種的功能開發,推動三產的融合,這樣既能保證品種在發展過程中得到保護,也能增加農民的收入”。
樹立目標
擬沖刺世界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農業部國際交流服務中心處長徐明更看重石柱黃連生產系統被列入全國農業文化遺產名錄對生態文明建設和鄉村振興的作用。他表示,這有助于從地方政府,到地方百姓更有意識地保護綠水青山,“保護是動態的保護,在發展和保護中讓農民受益”。
閔慶文認為,石柱黃連生產系統被列入全國農業文化遺產名錄,能通過提升自身價值帶動當地社會的經濟發展,石柱能借此探索一條生態農業生產類型和精準扶貧相結合的道路。
針對上述專家的意見和建議,石柱相關負責人告訴重慶晨報記者,下一步,石柱將搶抓國家實施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戰略等發展機遇,著力打造優質黃連產品基地,積極做好黃連生產系統世界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申報準備工作,將黃連基地建設與康養旅游開發、挖掘黃連文化與繁榮土家民俗文化相結合,同時加快創建“全國有機農業示范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