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海口 這里的石頭能長錢

   日期:2017-11-07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_zx    瀏覽:145    評論:0    

  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在被火山石覆蓋的海口羊山地區,因為土地貧瘠,長期缺少適合當地發展的產業。在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進程中,如何實現產業興旺,如何帶動更多農民脫貧致富?

  不久前,海口市龍華區新坡鎮仁里村大仁里村民小組文娛活動中心,村民李發球將一份《土地流轉合同》拿到手上仔細看完后,提筆鄭重地簽下自己的名字,然后從工作人員手中接過一個信封,里面裝有3750元。他一邊點著錢,一邊對記者說:“很滿意!”

  根據合同,李發球將自己承包的1.5畝土地流轉給海南石斛健康產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南石斛公司),每年有500元的土地租金收入,還有利潤分紅等。

  大仁里村民小組的村民與海南石斛公司簽訂的合同,是后者發展石斛產業、帶動農民脫貧致富的“公司+農戶”創新模式中的一項內容。3年多前,他們進入羊山地區的新坡鎮斌騰村,第一次試點該模式。此后,“公司+農戶”“公司+農戶+政府”等模式不斷完善。目前,海南石斛公司已投資近億元,在羊山地區的新坡、遵譚、石山、永興、龍塘等鎮組建了7個合作社,入社會員800多人,發展2000多畝石斛種植基地,人均增收萬元以上,精準扶貧178戶,許多農民的生活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沒有走不通的路,只有走不對的路。”有關人士如是說,長期以來羊山石漠化地區之所以貧困,是沒有找到適合本地區發展的產業,沒有找到與農民“共贏”的模式。當石斛進入海口羊山地區,遇見火山石,當各方形成命運共同體,一場美麗的對話展開,一條脫貧之路開啟。

  邂逅 當石斛遇見火山石

  “這石頭能長‘錢’呢!”朱紅梅對記者說這話時,一臉的羞澀,滿眼的笑意。

  一個細雨濛濛的上午,海口市龍華區新坡鎮斌騰村,海南石斛公司石斛馴化基地,村民朱紅梅頭戴草帽,手抓木屑,正往一株株石斛苗周圍鋪撒。這些被馴化的石斛苗會被移植到壘好的火山石上,或掛在樹木上,生長、采摘、加工、銷售,最后產生效益。

  家門口常年荒廢的亂石堆,居然是“聚寶盆”,這是朱紅梅想不到的。她所居住的斌騰村地處海南羊山地區,是火山噴發后形成的熔石地形地貌,面積1000多平方公里,常駐人口20多萬。這里石多土少,地勢起伏不平,難以涵養雨水,耕地有限,缺乏高效主導產業,基礎設施滯后,發展緩慢,長期處于貧困狀態。

  由于沒有農活可干,朱紅梅留下兩個年幼的孩子給老人,和丈夫外出打工,一年回家一次,生活并無大的改觀。

  改變在2014年出現。這年,海南石斛公司進入斌騰村,公司帶來的小小石斛與火山石相遇,正好成就了海南羊山地區火山石斛不可復制的唯一性。石斛畝均產值5萬元以上,是真正的點石成“金”。

  重要的是,公司不是只圖自己賺錢,更謀村民利益,他們通過“公司+農戶”的模式,讓農民多重受益。該模式包括將合作社流轉村民的林石地、丟荒地、自家火山石圍墻出租,讓村民獲取租金收入;入股分紅,每股最低500元,最低不低于10%分紅,上不封頂;公司為農民提供就業,每月發放工資。通過“三變”,變資源為資本、變農民為股東、變農民為農民工,以及“五統一”,統一優良品種、統一生產操作規程、統一供應和使用有機肥、統一技術指導、統一回收合格產品,使農民增收脫貧。

  朱紅梅的公公將一家人的石地出租并投入部分現金入股,然后又和朱紅梅及其丈夫、丈夫的弟弟和弟媳一家5口在石斛基地打工,每人每年收入3萬元以上。

  “我現在最高興的是一邊可以在家陪伴孩子老人,一邊還有工資拿。”朱紅梅說。

  “在我們村子像朱紅梅一家這樣的情況很多。”斌騰村民小組組長李春說,村里現已出租200多畝荒山,113戶人家都入了股,按10%分紅已分了兩年,入股的股本現在已增值60%。

  李春說,現在斌騰村80%的農戶已蓋了新房,路燈也亮了,環境也美了,外出打工的人回家多了,還有大量游客涌入村子。以前村民吃了晚飯早早就上床睡了,現在大家吃了晚飯就聚在一起唱歌、跳舞,整個村子面貌完全不一樣了。“當石斛遇見火山石,是一場美麗的邂逅。”李春說這話的時候,臉紅了。

  “這個產業對我們有四方面影響。”新坡鎮鎮委書記陳堅說,一是石斛不占地不砍樹,還美化了環境,對呵護綠水青山有很大的幫助;二是石斛產業帶動更多農民就業;三是產業+農業帶動了旅游業的發展;四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幫助全鎮數十戶精準扶貧農戶脫貧。

  “石斛產業在這里的發展,其實我們政府獲益很大。”陳堅說,全鎮引進了多家熱帶特色高效農業品牌企業,“但與老百姓融合得最好最密切的,是石斛產業。”

  中心  農民是真正的主人

  從海口火山群世界地質公園往東,沿著一條兩旁開滿鮮花的柏油路走兩公里,便到了海口秀英區石山鎮施茶村石斛基地。

  施茶石斛種植合作社技術主管李武領著記者在基地參觀,那些在石頭上、樹木上長得肥肥壯壯的石斛,被各種儀器如植物生理本體感知系統、植被健康診斷觀測儀、智能噴灌系統呵護著,被“李武們”精心照顧著。

  李武2011年從湖南農業大學植物科技專業畢業,回鄉后做過文員等工作,但讓他感到最有價值的是現在這份工作。“石斛確實改變了一個石漠化地區,使土地增值,使人增值。”李武說,“我就是在這里找到自己的成就感和價值的。”

  干凈的白襯衣,紅紅的臉龐,結實的身材,海口秀英區石山鎮施茶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洪義乾坐在記者對面,他開口對記者說的第一句話是:“你記那么多,寫不完的。”

  “寫不完”的是洪義乾與石斛的故事。

  聽聞石斛在斌騰村所引起的巨大變化后,洪義乾坐不住了。2015年5月19日,在海南首個互聯網農業小鎮啟動儀式上,洪義乾找到同時參會的海南石斛公司董事長彭貴陽,向其介紹了施茶村的情況和自己引進石斛的心愿。“雙方一拍即合。”洪義乾說。

  合作的模式與斌騰村一樣,“三變”“五統一”;與斌騰村不一樣的是,這次他們吸引來了國有資本——海口統發惠農投資管理公司參與。統發惠農公司是在海口原有“輸血”式撥款扶貧模式效果不明顯,決定將“撥款”扶貧方式改革為產業建設投資扶貧模式,即“撥改投”政策背景下成立的,是海口市統籌城鄉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全資子公司,與海南石斛公司、施茶村委會合作,是統發惠農公司“撥改投”政策的創新實踐。

  統發惠農公司的進入,使之前的“公司+農戶”模式,變成了“公司+農戶+政府”三位一體合作模式,海南石斛公司占股50%,農戶占股20%,統發惠農公司占股30%,統發惠農公司每年紅利的5%再返還村民。

  “這是一個以農民為中心的項目,農民不是拿一點租金,而是成了真正的主人、直接的參與者。”洪義乾說,“石山鎮8個自然村,村村都有項目,但這個項目卻是最成功的。”從2015年11月成立到現在,合作社已建成200畝初具規模的石斛基地且同步完成生態復育,基地共聘請當地13個農戶作為石斛園區的長期管理工人,臨時用工總計超過4000人次。

  “我們參與其中,是以發展產業為目的,不是以贏利為目的。”海口市統籌城鄉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謝輝文說,“政府資金起了一個撬動社會資本的作用,在農戶與企業之間起到一個穩定器的作用。”

  事實上,在統發惠農公司成立后所投資的幾個項目中,火山石斛產業化種植是其利用“撥改投”政策創新模式、破解傳統“三農”長期存在的難題最成功的案例,不僅產生了很好的社會效益,還產生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做農業3年沒有收入很正常的,但現在我們投入這個項目已產生現金流,很不容易。”謝輝文說,“‘公司+農戶+政府’是一個非常健康、成功的模式,我們已將這個模式在羊山地區復制推廣。”

  匠心  打造命運共同體

  剛在新坡鎮仁里村大仁里村民小組參加了村民土地流轉合同的簽字儀式,彭貴陽又出現在新坡鎮仁臺村美麗鄉村促扶貧分紅現場。

  彭貴陽的個子不高,理一個平頭,穿一件對襟襯衣,和村民們在一起,就像他們的鄉親或兄弟。

  但在村民眼里,彭貴陽是他們的貴人。從2014年到現在,彭貴陽和他的公司在海口羊山地區的新坡、遵譚、石山、永興、龍塘等鎮投資近億元,完成了200畝馴化大棚,培育了2000多萬株火山石斛種苗,發展了2000多畝石斛種植基地,組建了7個合作社,入社會員800多人,人均增收萬元以上,精準扶貧178戶,許多農民生活發生顯著的變化。

  “一個小小的行為,卻給這么多人帶來改變,我真的很高興。”彭貴陽說。

  50多歲的彭貴陽是貴州人。2013年,他來到海南為自己和妻兒尋一處安居之所,朋友將他帶到民風淳樸的斌騰村,沒想到,一個意外的發現,改變了他下半輩子的路徑——他眼前一堆堆被廢棄的火山石,卻與名貴中藥材石斛的生長要求十分吻合,是石斛天然的家。于是,他開始了在海南的創業。

  彭貴陽將從云南運來的石斛苗在斌騰村馴化,三次試驗,三次遭遇臺風暴雨,三次失敗,損失慘重。但他沒有氣餒,他和團隊通過技術創新,發明掛樹法、壘石法、石漠化等種植專利技術,將石斛從大棚成功移植到火山石上生長,石漠化的荒山野地,成為石斛最具價值的載體。

  目前,海南石斛公司擁有9項獨立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和發明專利,制定了海南石斛地方標準,被列為省科技重大專項項目和省重點投資項目,獲中國良好農業規范(GAP)認證,被評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海南省“十二五”創新發展領軍企業等。

  但是,最主要的創舉,是彭貴陽和他的團隊提出的“共享”理念。

  這次創業,彭貴陽提出了企業核心價值觀:以利他為基礎,以共贏為目標。“扶貧,應將‘扶’改為‘融’。”彭貴陽說,“融”是融合、是平等、是主動、是參與,有主人的意識和價值,是命運共同體。

  “一顆匠心,打造命運共同體。”彭貴陽說的匠心是原點,原點包含兩方面,一方面回到人心、回到良心、回到初心,把產品做到極致,為用戶創造需求;另一方面回到產品本身,回歸石斛原生態滋養、回歸石斛石頭上生長、回歸石斛天然價值原點。彭貴陽說的命運共同體則包含農民、用戶、合作者、投資者、政府等全產業鏈上的每個環節。

  “石斛產業的高效益、‘公司+農戶+政府’共同發展的‘共贏模式’,為羊山地區農民加快脫貧致富步伐奠定了堅實基礎。”彭貴陽說,下一步他們還要不斷完善模式,與有關方面建立緊密合作關系,進一步優化種源,提升標準化水平,加大產品研發。公司計劃未來5年至10年,在羊山地區組織2.5萬戶以上農民加入合作社,發展5萬畝至10萬畝石斛基地。

  啟示  鄉村振興重在產業

  “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其中之一便是要實現產業興旺。”沈君曾任海南省政府研究室副處長,專門對海南石斛產業進行過調研,相關報告引起多方關注。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火山巖地區通過石斛產業帶動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給我們幾點思考和啟示:

  一是沒有走不通的路,只有走不對的路。長期以來,羊山石漠化地區之所以貧困,是沒有找到適合本地區發展的產業。石斛產業激活了火山石,“亂石堆”變成了“金山銀山”。

  二是沒有產業,脫貧致富奔小康是空想。市場經濟只有發展產業,發展超過社會平均利潤的產業,才可能分享市場經濟的紅利,實現財富增長。

  三是扶貧光有責任和熱情還不夠,要善于用行政力量,精準彌補貧困戶發展要素不足的短板,把給予貧困戶的資金、物資、優惠政策等,轉化為發展要素,通過整合來實現和放大要素的市場價值,讓貧困戶成為市場資源的富有者。海南石斛公司探索的模式,就是整合了這些要素,與農民形成了致富共同體。

  四是“小農意識”是貧困地區的思想障礙。鄉村振興也好、建設“美麗海南百鎮千村”也好,一定要找得到公司的影子,通過公司制提高農村地區的組織化程度,培育農村地區的工匠精神和工業文明。

  五是遵循農村發展的大邏輯。海南石斛公司通過給農民提供就業崗位、加強技術培訓、參與市場營銷等,先改變他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提高經濟收入,再影響他們的精神世界、思維模式,使農民骨子里流淌市場經濟的血液。在這種群眾基礎和思想基礎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建設國際旅游島必須盡可能多地形成產業支撐。石斛產業橫跨特殊種植、深加工、生物醫藥、旅游觀光、健康產業等一二三產業,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都很顯著,符合國際旅游島的發展方向,應積極鼓勵,加快發展。”沈君說,為此,他提出以下建議:把石斛列入全省尤其是海口市的特色優勢產業重點發展。有關市縣以及發改、農業等部門要敏銳認識到石斛產業帶來的新機遇,把它列入本地區的重點產業發展規劃,早日讓石斛成為海南又一大新型特色產業。二是培育引進石斛龍頭企業。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種植業,必須依靠龍頭企業的強力拉動,必須與農民建立合作共贏機制。三是加大扶持力度。有關市縣和部門要對組建專業合作社、石斛種植戶予以一定的幫扶和資助,集中力量把石斛產業發展上去。四是把羊山地區作為瓊北重要的旅游板塊加快建設。有關地方和部門要支持發展石斛旅游,改善基礎設施條件,讓石斛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仙草”,讓羊山地區成為瓊北特色旅游的新名片。

  “近年來,石斛的市場認知度和價格迅速攀升,抓住機遇,發揮優勢,大力發展石斛種植、加工以及相關聯的旅游、文化、科普、養生等產業,不僅能加快農民致富奔小康步伐,而且能夠形成羊山地區獨特的競爭力,促進瓊北地區鄉村振興。”沈君說。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