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栗、核桃豐收了,卻難賣出好價錢。針對這一狀況,在北京市農委和市供銷合作總社的指導下,市供銷社所屬京農集團和密云區供銷社,今年9月26日開始在密云區8個鄉鎮的31個低收入村,開展試點保底收購。對低收入戶分布集中的板栗、核桃主產鄉鎮,設置固定收購點,同時設置流動收購車走村串戶,以略高于市場價的價格收購板栗、核桃。截至目前,已保底收購板栗43萬斤、核桃近4萬斤,為果農帶來收入兩百多萬元,其中純增收至少15萬元。
200多噸核桃、板栗“高價”走出大山
深秋,山里已是漫山紅葉。上午10點,密云區馮家峪鎮,北京裕民順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門口,村民排隊等著給自家核桃過篩子、過秤。旁邊一輛輛三輪車上,是他們今年收獲的核桃。
“大個核桃239斤,每斤5.4元,小個核桃90斤,每斤2元。”擔心自己記不住,村民鄭廷才特意把這些數字寫在手心里,掏出手機用計算器算了一遍。這邊賣了核桃,現場就拿到現金,鄭廷才一共收入1470.6元。
“平均一斤4塊5,比前幾天小商販出價高了幾毛錢。”他說,今年天氣干旱,核桃產量不算高,核桃品質也多少受到影響。往年一到豐收季,很多外地客商前來收購,今年卻少了很多。即使有個別小商販上門,也把收購價壓得很低。老鄭大概算了算,總體上比賣給小商販多收入一百多元錢。
密云區供銷社副主任羅衛東說,除了像馮家峪鎮這種固定收購點,他們還通過流動收購車到村里定時收購。
據了解,板栗收購已于日前結束,共收購43萬斤,出動流動收購車40多次,解決了488戶低收入家庭板栗銷售不暢的問題,為其帶來220多萬元的收入。核桃收購正在進行,目前也已收購近4萬斤。
幫農產品進城 供銷社重拾“看家本領”
供銷社下鄉收購板栗、核桃,對村民來說也是件新鮮事兒。
在計劃經濟年代,到供銷社買農資農具、食品、工業品,通過供銷社賣雞蛋、家禽、果菜,這里是村民們再熟悉不過的地方。到了市場經濟年代,市場逐漸活躍起來,供銷社地位漸漸式微。近些年,隨著北京農業所占比重越來越小,即便是在郊區,供銷社所承擔的“農副產品進城”的功能幾近停滯。
“少說也有十來年沒有收購了。”50來歲的羅衛東是一名供銷社“老人”,他回憶,收購農產品業務中斷確有些年頭兒。今年在相關部門的指導下,供銷社通過在密云的低收入村試點收購板栗、核桃,在他看來,就是要通過幫助低收入農戶解決農產品售賣困難的同時,把供銷社的“看家本領”重新拾起來。
說起今年賣板栗,大城子鎮大龍門村黨支部書記石玉如今還有些激動。原來,該村與一個客商簽了收購協議,往年村里的板栗都由這個客商來收購。誰知今年客商突然違約,不再愿意收,10萬多斤板栗就大量積壓在村里,有的出現風干、霉變。眼看著村民一年的收入要打水漂,得知情況后,收購組及時上門保底收購了板栗,解決了村民的燃眉之急,直接給村民帶來收益60多萬元。
試水深加工 延長產業鏈條助力“三農”
密云是首都重要飲用水源基地和生態涵養發展區。對很多大山里的村民來說,種植板栗、核桃,仍是一項重要的家庭收入來源。最近幾年,受紙皮核桃的沖擊,村民們普遍感到賣核桃越來越難了。
“今年收購是個試點,還要摸索經驗繼續做下去。”北京供銷合作總社合作指導部相關負責人表示,一方面要不間斷收購,讓農戶的優質農產品賣出好價錢,另一方面,也在尋找核桃銷路,讓本地核桃銷售及時、順暢。
據介紹,密云供銷社還將組織人員帶上收購的核桃,采買適合的剝皮機,對核桃進行初加工,比如加工成核桃仁出售。“不能只做這種簡單的倒手買賣,把收購的核桃賣出去就算了。”羅衛東說,他們還計劃探索農產品的深加工,并探索以商業基金的形式,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研究保價收購的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