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們通過實施‘奶牛綠色提質增效技術集成創新’項目,圍繞大型奶牛場良種繁育、高效飼養及健康養殖等關鍵技術開展試驗示范。目前,基地成母牛單產達10.6噸,胎間距382天,飼料效率達到1.4,生鮮乳中體細胞數11.1萬/毫升,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10月17日,賀蘭中地生態牧場負責人興奮地對記者說。當天,由中國農科院在寧夏組織召開的“奶牛綠色提質增效技術集成創新項目現場觀摩會”在該牧場進行。記者了解到,寧夏近年來堅持加強院地合作,持續推進技術創新促進奶產業轉型升級,取得階段性成果。
近兩年來,受進口低價乳制品沖擊,國產消費增長放緩,鮮奶價格持續低位徘徊,奶業發展面臨嚴峻挑戰。2015年以來,寧夏自治區農牧部門主動應對奶業發展新業態,積極貫徹落實創新發展理念,與中國農科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等國內奶業科研院所密切合作,實施了“奶牛綠色提質增效技術集成創新”項目,在賀蘭中地生態牧場等147個科技示范基地集成推廣了綠色提質與節本增效技術。“目前我們與院地合作方式已由最初的技術交流向加強項目合作、建立創新平臺轉變,合作領域覆蓋了奶牛、肉牛的精準飼喂、高效繁育、良種培育等各個方面。為讓技術創新成果盡快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我們還在全區同步啟動實施了寧夏奶牛節本增效科技示范行動,組織區、市、縣三級技術力量,輻射帶動全區規模奶牛養殖場64%,使全區養殖效益明顯提高。2016年,各示范點單產平均提高300多公斤,公斤奶飼草料成本下降0.10元以上,成母牛胎間距平均縮短10天左右,頭均節本增效近1000元,累計實現節本增效1.5億元。”自治區畜牧站站長吳彥虎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