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加入了香菇種植合作社,‘十一’這幾天我就賣了8000多塊錢。女兒放假回來,也跟我們一起勞動,一家人在勞動中度過國慶節、中秋節,覺得特別有意義。”鐵嶺開原市林豐鄉灣子溝村村民欒河高興地說。
灣子溝村是省級貧困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55戶、131人。多年來,由于受地理位置、基礎設施等因素制約,經濟發展滯后,尤其缺乏致富項目啟動資金,使這個山區小村莊始終沒能摘掉貧困村的帽子。
2016年,為加大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開原市專門出臺了金融扶貧政策。經實地考察,在鐵嶺市財政局駐村扶貧工作隊和開原市農發局、林豐鄉黨委政府的指導下,最終為灣子溝村確定了香菇種植產業等致富項目,并成立了林豐鄉豐源種植專業合作社,與貧困戶簽訂了幫帶協議。利用金融扶貧政策,又幫助村里申請了三年期扶貧貸款70萬元。
“我們在苦于缺少資金、貸款又無抵押物時,市里有關部門及鄉政府積極幫助我們辦理了《設施農業使用權登記證明》和《設施農業他項權證》,解決了缺少抵押物的難題,并為我們辦理了三年期的70萬元金融扶貧貸款。”灣子溝村黨支部書記、豐源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何士文介紹說,“市里的金融扶貧政策,不僅讓我們享受到了年利率5.7%的貸款優惠,政府還為我們貼息4%,而且一年半后才開始償還貸款本金,這真是做夢也想不到的好事兒。”
為把這個致富項目做好,合作社通過流轉土地建了50棟香菇大棚。何士文說:“目前,香菇已經采完第五茬,產值總計能達到210萬元。這個項目優先吸納了有勞動能力的30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到合作社里務工。同時,我們又將50萬元少數民族發展資金分攤給貧困戶入股,年終人均可分紅1300元。按照市里的金融扶貧政策,合作社首先與14戶貧困戶簽訂了幫帶協議,連續三年,貧困戶每年還能得到2000多元收益。”
激活內生動力,“輸血”變成“造血”,開原市的金融扶貧政策在灣子溝村落地生根后,不但使村里貧困戶的生活有了奔頭,也讓村里看到了摘掉貧困帽子的希望。
據悉,為打贏脫貧攻堅戰,開原結合本地實際出臺了系列政策,農村信用聯社、不動產登記管理中心、動監局等相關部門也開設“綠色通道”,共同促進了金融扶貧政策的順利展開。
開原市政府還下發文件,明確為承擔脫貧攻堅任務的新型經營主體、涉農企業辦理產權證明,此舉有效解決了規模化養殖場及設施農業中那些項目好、投資大,而其畜禽舍及日光溫室、冷棚等固定資產設施因沒有產權證,無法申請抵押貸款的難題。截至目前,開原市金融扶貧貸款金額已達5953萬元,共幫助42個新型經營主體發展了特色產業,扶持25戶貧困戶發展了致富項目,帶動1200余戶貧困戶增收,占今年脫貧人口的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