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牛皮、牛骨、牛筋加中藥材慢火熬制成牛膠,再蒸蛋食用,是瀏陽西鄉的傳統滋補方法。不過,因中藥味和牛膻味較重,一般人并不太喜歡吃。一次“討媳婦歡心”的偶然機會,瀏陽市鎮頭鎮85后小伙子張東在古法熬制的基礎上傳承創新,做出了口感好得能當零食吃的牛膠糕,開創了年銷售額超過千萬元的創業奇跡。
朋友圈秀恩愛“嗅”出商機
一片小小的牛膠糕,包含了整皮、化皮、熬汁、濃縮、凝膠、晾膠、配料、切片、殺菌、真空包裝等數十道工序,制作起來十分麻煩。
“就熬制牛膠這一步,就需要慢火熬三天三夜。”在鎮頭鎮金田社區的老家廚房,張東一邊翻著大鐵鍋中的“大雜燴”,一邊介紹說,“一張100斤的牛皮大約能熬制出20斤原膠。”
在鎮頭鎮,幾乎家家戶戶都吃過這種俗稱“牛皮膏”的牛膠。2015年底,張東的妻子劉巧榮生了一場大病,張東按照父親教的方法為她熬牛膠補身體。
“我不喜歡那個味道,既有中藥味又有很重的牛膻味,根本吃不下。”為了不辜負丈夫的一番美意,曾開過藥店的劉巧榮想到了阿膠糕的做法。在她的提議下,張東在牛膠里加入核桃、枸杞、紅棗、蜂蜜、香油、黃酒等輔料,經過反復調試,制成了點心狀的養生牛膠糕。
牛膠糕受到劉巧榮的好評,看著妻子吃得很開心,身體也逐漸康復,張東忍不住在微信朋友圈曬了一把自己的手藝。“一斤200多元,十幾斤牛膠糕一下子賣光了。”張東說,此次朋友圈秀恩愛讓他“嗅”到了商機。
“北有阿膠 南有牛膠”的夢想
經過改良創新的牛膠糕火了,一天能賣出100多斤,但張東不滿足于家庭作坊式的小打小鬧,決心將這種被列入第五批“瀏陽市(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技藝發揚光大。
他翻遍《本草綱目》《齊民要術》等中醫經典著作,發現牛膠熬制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代,但因為戰亂,熬制歷史數度斷鏈。
“瀏陽因地處偏遠地區,又因牛作為耕種工具不可或缺,材料充盈,牛膠的古法熬制才得以流傳下來。”張東尋訪當地資深的“牛膠師傅”得知,以往每到農歷八月中秋之后,就會有富裕人家殺牛祭祀,天氣漸涼也適合牛膠的熬制,他們就會請“牛膠師傅”上門熬煮,事畢給兩三斤牛膠作為酬勞,“現在請兩位師傅上門熬制,3天工錢共1500元。”
2016年初,張東踏上了去往山東省東阿縣的旅程。“我想去對比一下阿膠和牛膠的制作工藝,也學習一下當地的阿膠產業運作經驗。”
當年5月,在堅持古法熬制牛膠的基礎上,張東引進生產線在益陽批量生產牛膠糕。同時,他委托專業運營團隊通過微電商渠道銷售,“去年銷售額達到1500萬元,今年預計超過2000萬元。”
“你知道東阿縣阿膠主營收入一年有多少嗎?超過100億元。”張東心里有一個“北有阿膠,南有牛膠”的夢想,他知道這個夢想有點遙遠,“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