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雙創”潮涌鄉土大地

   日期:2017-10-10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_zx    瀏覽:211    評論:0    

  在四川巴州區大茅坪鎮土地埡村的得子山,年過50歲的李愛明從生意人當上創業農民已有6年。從農業“門外漢”到熟練掌握種植技術,在鄉鎮1212、農技站的支持下,李愛明的悉心經營把得子山打造成了一個集核桃種植、生態水產養殖、特優水果種植、旅游休閑娛樂為一體的生態觀光農業產業園。在她的帶動下,先后有7家產業園落戶于土地埡村。“他們的創業,改變了得子山的面貌,提高了周邊貧困戶的收入……”村黨支部書記李曉說。


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民工創業創新作為中央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一項重大部署,在培育創新人才、解決農村“三空”難題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形成農村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良好局面,為農業農村發展注入新動能,是發展現代農業至關重要的動力來源。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說,這是一支強大的力量,作用不可低估,規模還將壯大,是巨大的發展紅利,對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必將發揮重要作用。


多元化、領域廣、起點高農民返鄉創業創新風生水起


目前,在700萬各類返鄉下鄉人員中,農民工占480萬,科技人員130萬,創辦了300多萬家農村中小微企業和200萬家農業新型經營主體。這其中既有農村戶籍的農民工、中高等院校畢業生和退役士兵等返鄉人員,也有城鎮戶籍的科技人員、中高等院校畢業生、有意愿有能力的城鎮居民等下鄉人員,還有農村能人和農村青年等本鄉人員,雙創主體呈現出多元化趨勢。


在創業領域方面,據農業部抽樣分析,80%的創業人員選擇了農村產業融合項目,創業領域逐步覆蓋特色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信息服務、電子商務、“三品一標”農產品生產經營、特色工藝產業等,創辦的經營主體包括家庭農場、種養大戶、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和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并呈現出融合互動、競相發展的趨勢。


今年剛過30歲的趙紅松是內蒙古海拉爾墾區上庫力農場土生土長的農墾人。2009年,旅游專業大學畢業的他躊躇滿志地回到家鄉養野豬。隨著養殖成本越來越高,趙紅松開始思考把旅游和養殖結合起來做,讓游客體驗到美景美味的同時,把當地優質的農副產品賣出去。


2015年,趙紅松的撒歡牧場特色線路在阿里旅行正式上線。憑借自己在旅游行業摸索多年的豐富經驗,2017年夏季,共有1.5萬游客慕名而來,撒歡牧場迎來了草原游的高潮期,趙紅松也帶領當地農牧民銷售羊肉、烤餅等特色農產品,銷售額達200萬元。


在這些返鄉創業主體中,像趙紅松一樣專業化的人才越來越多,農民創業創新逐漸呈現高起點的發展趨勢。創業主體素質更高,抱團創業更多,管理方式更新,廣泛采用了新技術、新模式和新業態,并且融入到當地的現代農業和特色經濟中去。據統計,目前有54.3%的返鄉創業者通過網絡、微博、微信等新媒體了解信息、政策法規并進行營銷推廣。


強政策、建機制、抓服務培育創業創新主體漸成氣候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各有關部門把農村創業創新作為重大戰略任務來抓。各級農業部門發揮好牽頭作用,協調推動政策落實,搭建公共服務平臺,培育創業創新主體,總結推廣好經驗好做法,促進農村創業創新蔚然成風。


貴州是一個勞務輸出大省,統計顯示,2014年在外務工農民工達829.71萬人。2015年,貴州省印發了《“雁歸興貴”促進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業行動計劃》,在順應產業轉移、推動產業升級、促進產業融合、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互聯網+農村電子商務”等方面,引導和帶動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業,拓展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業空間。計劃實施以來,全省累計引導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業135.51萬人次、幫扶易地扶貧搬遷勞動力就業創業15.05萬人。2016年貴州省農民工平均月收入為3245元,年收入約38940元,以“四口之家、一人務工”的標準測算,年人均收入9735元,遠遠超出2016年脫貧標準。


按照國辦《意見》要求,農業部聯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2個部門建立了“農村創業創新推進協調機制”,共同謀劃、協同配合開展工作。截至目前,已有17個省(區、市)建立了農村創業創新推進協調機制,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初步形成。截至目前,已有12個省(市)以1212辦公廳名義制定印發了實施意見,配套的扶持政策體系正在形成。


在創業創新公共服務方面,農業部組織了多項培訓。各地通過構建服務平臺、推動金融擔保服務,為返鄉下鄉創業人員提供支持。江西對符合創業條件的返鄉下鄉人員,給予創業擔保貸款10萬元,對符合條件的小微企業,貸款最高限額為400萬元;四川、青海等開展創業救助,對創業失敗后生活困難人員按規定給予社會救助。


湖北省農業廳采取分層分類培養農業創業人才的思路,通過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青年農民創業培訓計劃,依托各級農廣校、農技中心、三峽職業技術學院等創業培訓基地,培養了李明攀、羅偉等一批“碩士農民”,廖劍波等一批“軍人農場主”。此外,通過實施農業企業高管人才培訓計劃,引入“國家企業教練技術”課程體系,培訓農業職業經理人100人。并遴選300家企業和農民合作社負責人在華中科技大學接受企業家培訓。參訓學員所在單位獲得110個省級人才創新團隊建設項目,涌現了土老憨、新華揚等一批知名企業。


促落地、抓引導、重宣傳推進農村創業創新任重道遠


1977年出生的溫麗芳是云南省沾益區播樂鄉小海村委會建新村地道的農家女,初中畢業后她早早步入社會獨立創業。一次偶然機會,溫麗芳開始了返鄉養豬的道路,建成了年出欄至少100多頭的家庭養殖場,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養豬大戶。2010年,在地方黨委、1212幫助下,溫麗芳牽頭成立了沾益縣播樂興樂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為社員安排統一種植養殖品種、統一購買生產物資、統一技術標準、統一防疫施藥、統一品牌包裝、統一市場銷售等服務。在她的帶領下,合作社社員由原來注冊的5人發展到目前的445人,其中包括殘疾人26人、貧困社員254人,成為帶動當地貧困農民,特別是婦女就近種植養殖致富的典范。


溫麗芳的事跡在農民返鄉創業大潮中只是一個縮影。在許許多多創業“能人”的帶動下,農業提質增效、農民持續增收不再是一句華麗而虛無的“口號”。返鄉創業者的智慧與勞動形成一個個富民產業、朝陽產業,在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時期,為現代農業發展注入了不竭動力。面對新形勢新要求,各級農業部門要統一思想認識,切實把支持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作為戰略性、長期性、經常性任務來抓,在產業引導、宣傳服務、政策落實等方面更加積極主動地開展工作。


強化政策落實,積極推動市場準入、金融服務、財政稅收、用地用電、創業培訓、社會保障、信息技術和創業園區等政策落地,充分發揮政策的扶持引導作用。


強化產業引導。利用青年農場主培訓計劃、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培訓計劃和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示范培訓等各類渠道,組織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培訓,結合當地實際,幫助返鄉下鄉人員搞好市場分析、政策咨詢、項目論證和技術服務,引導他們發展既符合市場需求、又能發揮返鄉下鄉人員優勢的特色化、小眾化、中高端、高附加值農產品,提高創業創新質量和效益。


強化典型宣傳,充分利用各類媒體特別是新媒體,搭建網絡服務、網上創業和手機創業平臺,充分發揮農村創業創新信息網的作用,為創業創新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務。與此同時,宣傳創業創新的先進典型和優秀帶頭人,努力營造支持創業創新的良好氛圍。


支持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是一項戰略性任務。各級農業部門履職盡責、奮發作為,推動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蓬勃發展,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實現“三農”“強美富”作出新貢獻!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