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走進齊齊哈爾大同區高臺子鎮大草房屯的牛膝中藥材產業試驗區,半人高的牛膝密密麻麻地布滿田間地頭,十幾個工人正揮舞著鐮刀奮力勞作。
“牛膝的花籽和根莖都是寶啊,全能入藥,這只是一遍收割,接下來會引進藥材收割機,把根莖從地里完整地刨出來,再晾曬個十來天,就有藥材收購商聞著藥香上門了。”干活的間隙,記者與幾位工人聊著。
試驗區的種植負責人孫有玉告訴記者,牛膝花籽和根莖的收購價分別為每斤15元和4元左右,今年種的全部按照訂單合同銷往內蒙赤峰、河北安國、貴州銅仁等地。
孫有玉是個懂得感恩的人,他坦言,自己是藥材種植的門外漢,今年的種植成功,很大程度上是來自鎮上的支持,從種到收,鎮領導多次到地里考察、指導加服務,如何防治病蟲害、如何增加產量、如何打開銷路等等,真正把老百姓的事兒當成了大事兒。
如今到了收獲時節,孫有玉自己給自己算了算賬:“咱實打實地嘮,估摸畝產籽50斤,能賣750元,再加上根莖的收入,一畝地怎么也能過千,多了咱也不敢說,等收割晾曬完就知道了。”
其實,還有話,孫有玉沒說。他的40畝地都是鹽堿地,往年是種啥莊稼都白扯。可牛膝偏偏喜歡上了他的“破爛地”,在這干燥、向陽的沙土地上茁壯成長。
“今年,鎮里支持我在這兒搞試驗田,效益比種大苞米強得多。以后要是能多流轉些土地,我愿意帶著老百姓一起種牛膝。”這兩年,孫有玉看玉米價格一路走低,種地有點兒懵門,就多次外出取經。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結識了惠紅中藥材種植園經理王春惠,由此雙方開展了合作,對方提供種子、技術指導,并且保底回收,老孫坐在家里就等著客商上門收購,省心、省力,又賺錢。
說著話,老孫拔出一個牛膝的根莖,臉上洋溢著喜悅:“我這品質的牛膝,市場收購價能達到6元一斤。”
在試驗區,記者見到了王春惠,她介紹說,在大同區注冊了惠紅中藥材種植園和騰念種植專業合作社,大同往北有赤芍基地和拉菲田園,育有300多畝中藥材。此外,和星火牧場合作,選取老百姓的邊角廢料地,種植多年生、少經管的黃芪、桔梗、紫草、蒼術等中藥材2000余畝,一畝地4年的效益在2萬元以上。今后,她打算擴大中藥材種植,并提供全程技術指導,以及訂單回收,帶領當地百姓中藥材發藥財。
今年,高臺子鎮中藥材大田試種不止這一處。還有永躍村小林場屯的辣根,羊草溝村的板藍根,七撮房村的芍藥、穿心蓮,西太平的千畝月見草等等。
據了解,近些年,高臺子鎮把做好農村、農業、農民工作作為穩定和發展的重點來抓,在穩定糧食生產,保證糧食種植面積的基礎上,立足鎮情,堅持“確保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穩定”的原則,因村制宜,多措并舉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
過去,農民常說,種啥不種啥,主意自己拿。可現在不同了,人們對于種植品種的選擇,有了新的認識,那就是種啥不種啥,得根據市場定,不自己盲目“拍腦門”了。
政府就要發揮好宏觀調控科學定位的職能,針對近年玉米價格大幅度下滑的嚴峻形勢,高臺子從鎮到村再到農戶,都積極籌劃調整之策:包村領導深入村屯廣泛宣傳,組織動員農戶種“花花田”調整種植結構,以此抵御市場風險;鼓勵農民種植芝麻、黑豆等高效經濟作物,舉辦農技培訓班,為產業結構調整打好技術基礎。
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的實際,調整之路也就不能“千條一律”。高臺子鎮在繼續保持綠色有機是唱主角的基礎上,通過反復調研、現場考察和出外取經后,明年,根據農民需求、土壤情況、合理選址,擴大中藥材種植面積。
通過新老基地集中連片發展、大戶帶動、合作社牽引、園區試驗示范作用,鼓勵農民采取轉包、轉讓、出租等多種形式進行土地流轉,為有規模發展需要的農民提供集中連片的土地資源。目前,永躍村已經劃分出了千畝中藥材基地,就等著明年開春帶領老百姓甩開袖子大干一番。
生產固然重要,但銷售也至關重要。高臺子鎮依托大田、棚室、中藥材等各類專業技術人才墊實了農業家底兒,培育壯大農村經紀人隊伍找到了撬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金杠桿”。
通過出臺優惠政策,采取培訓、資金扶持、獎勵等措施,優化發展環境,積極引導各類人才進田間、跑市場,產前抓基地、抓訂單,產中搞服務,產后做銷售、搞“網銷”,從更深層次開發市場。
明春種什么,高臺子鎮早考察、早謀劃、早定位、早落實,做到招數實、招數高,對癥下“藥”,引導群眾種植黃芪、牛膝、蒼術等中藥材,讓中藥材成為農民致富增收的新利器,讓百姓的日子“芝麻開花節節高”,力爭取得結構調整“好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