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正是板栗成熟季節,鄭之圣兩口子天一亮就出坡打板栗,太陽落山還沒收工。雖然忙,鄭之圣臉上卻難掩喜悅。
鄭之圣的3畝多板栗都是20多年前種植的,每畝一般可以收150公斤左右的落米兒。今年果子結得稠,產量超過往年。
今年50多歲的鄭之圣,是宜昌市秭歸縣梅家河鄉魯家灣村五組村民,前幾年因為妻子生病導致家庭一度陷入困境,成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雖然有政府扶持,但老鄭并沒有以歪就歪。“貧困戶的帽子戴著不好看”,他說,“政府拉,我就使勁兒爬。”
原來,鄭之圣有一個兒子,下學后就外出打工,每個月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兒子大了,自然要考慮說門親事,但戴著一頂貧困戶的帽子就不大好說了。
鄭之圣說:“帽子戴起兒子不大好說媳婦,說出去也不大好聽,現在勤扒苦掙把帽子取了,兒子說個媳婦也好往屋里走。”
為了兒子的終身大事,也為了一家人早日走出貧困,鄭之圣首先將剩余的4畝多空閑地種上了香椿和臍橙。然后借政府土坯房改造項目,整土、拖沙,買來裝飾材料,準備將3間舊土房整修一下。鄭之圣農忙在家務農,空閑則出去做些零工。妻子除了持家,還喂了兩頭豬。如何脫貧早有計劃。他說:“以板栗產業為主,以生豬為輔,打工為輔。”
一家3口人,個個在奮斗,人人在努力,目標只有一個,“今年把扶貧帽子取了,甩了不要了。”
魯家灣村黨總支書記王德武說:“鄭之圣全家脫貧思路比較清晰,兩口子特別勤勞,加之孩子非常有出息,自食其力。對于這樣勤扒苦掙的貧困戶脫貧,我們非常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