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聊城陽谷縣郭屯鎮趙元村村民趙建月又來看棚了。趙建月看的是村里正在建設中的“扶貧棚”,建成后將通過對外租賃收取租金的方式,為貧困戶發放分紅。
趙建月今年67歲,無妻無子女,是村里的五保戶。提起“扶貧棚”的事,趙建月感動不已:“之前也想過種大棚,可沒有建大棚的錢,現在村里幫我們建起大棚,每年都有分紅。這個棚圓了俺的脫貧夢。”
趙元村黨支部書記趙洪嶺告訴記者,該村是省定貧困村,村里幾乎沒有集體收入,村民靠“一畝三分地”和外出打工為生,因病因殘的貧困家庭就有17戶。由于村內土質、水利條件都很好,再加上緊鄰254省道交通便利,所以發展大棚種植是條不錯的出路。“30萬元扶貧專項資金所建的9個溫室大棚,占地面積18畝。以資產收益的形式對外租賃,每年大棚租賃效益3萬元,每戶貧困戶可獲得分紅1700多元。此外,蔬菜大棚勞務用工人均年收入3000元左右。”趙洪嶺說。
今年以來,郭屯鎮以產業扶貧為主攻方向,因人施策、因貧施策,發展溫室蔬菜大棚扶貧產業,提升貧困戶的造血功能。針對很多貧困戶“無場地、無技術和無資金”的實際情況,鎮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為溫室大棚基地通水、通電、通路,并提供技術指導,專門從聊城大學“租”了2名大棚技術員,負責指導貧困戶的種植技術。積極鼓勵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土地流轉,投資農業大棚建設做“棚主”。村委會采取先找承包大戶再建棚的方式,承包大戶按總投資的10%來交納收益分紅承包金,保障貧困戶穩定收益。
“扶貧資金入股農業,能把效益成倍地放大,使得扶貧更加精準有力。”郭屯鎮扶貧辦主任周福云說,今年以來,該鎮利用上級扶貧資金120萬元,在王屯村、丁莊村、辛集村、后梨園村、趙元村等5個省定貧困村建設溫室大棚,共結對幫扶貧困戶41戶、8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