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散低洼的田地,變成“路相通、渠相連、田成方、林成行”的成片高產田,種田不再擔心莊稼被雨水淹沒……這些變化來自我市近年來對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的推進。“小農水”帶來了農村農業的大變樣。
“小農水”農民不花一分錢
實現“旱能澆、澇能排”
“靠天吃飯”終于要成為回憶了!常熟古里鎮紫霞村村支書周建良談起如今村里的農田時這樣感嘆。古里鎮紫霞村毛溇圩至今仍有2900畝農田,但地勢低洼,每到汛期就會出現排澇困難,絕收減產是常事。2016年,在常熟市水利局推動下,古里鎮的農村水利建設加大投入,毛溇圩新建了兩個閘站專門用于防洪排澇。“不僅農田不怕被淹了,就連農民的家也不用擔心汛期進水了。”周建良說,紫霞村毛溇圩屬于2017年中央財政“小農水”重點縣古里項目區建設工程,該工程建設百姓沒有花一分錢。
紫霞社區之變,只是蘇州破解農田防洪排澇難題的一個縮影。《全國國土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到2030年建成高標準農田12億畝。在這一宏觀利好政策下,蘇州按照“四個百萬畝”建設規劃,加快完善農田水利配套基本設施建設。僅在常熟,“十三五”時期就計劃新建圩區排澇閘站74座、三閘43座,新建護岸51.32km。常熟農村水利建設計劃總投入18.8億元。
15分鐘搞定澆水施肥
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全國
如今,董浜泥倉溇既是一個濕地公園,又是“路相通、渠相連、田成方、林成行”的成片高產田。
在這里,一個高聳在田間的“節水灌溉俞家壩泵站”每天都會吸引不少游客參觀。在這里,能看到成片的農田,卻看不到一個農民。原來是“小農水”工程使農田實現了水路通、堰泵連,渠池繞山轉,澆灌一片片。村民也告別了種田必須在田間勞作的日子。
新民村是董浜鎮的一個蔬菜種植基地,這里有著成片的蔬菜棚。上午11點,71歲的老農民黃根元正在查看剛剛種下的半畝蘿卜苗。他將一旁的水龍頭打開,鋪設在蔬菜地的一根黑色水管瞬間下起了“微雨”,滋潤著整片蔬菜棚地。“如果要我挑擔澆水施肥肯定是干不動咯。”黃根元笑著說?,F在水管鋪到了地下,實現了水肥一體化灌溉,“想要澆水就澆水,想要施肥就施肥,15分鐘全搞定。”
董浜鎮地處常熟東北部,自2002年起,該鎮開始推廣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先后實施了中央財政支持的多個項目工程。常熟市水利局副局長周建英說,董浜鎮目前已經建成高效節水灌溉基地111座,惠及12個行政村。截至目前,常熟已建高標準農田7.2萬畝,其中高效節水灌溉4.2萬畝。
董浜灌區在2011年度被江蘇省水利廳授予“江蘇省節水型灌區”,2013年被水利部授予“水利部科技推廣中心高效節水灌溉技術示范基地”。蘇州高標準農田建設正在成為“全國樣板”。
18個鎮(街道)、155個村獲評
省級“水美鄉鎮”“水美村莊”
蘇州市有各級河道2.1萬余條,50畝以上湖泊384個。這些大小河湖發揮著防洪、除澇、蓄水和改善生態環境的重要作用。但是,很多鄉鎮的河道環境比較差,一些中小河流甚至成為了“死河”。
對此,蘇州市將農村水利建設作為加快實現水利現代化的重中之重,圍繞防洪安全、水生態建設兩大主題,全面構建水安全、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水文化“五位一體”新格局。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8個鎮(街道)、155個村獲評省級“水美鄉鎮”“水美村莊”。
2017年,蘇州嚴格落實城鄉一體化、美麗村莊、水美鄉村及現代農業建設要求,積極開展農村水利生態建設,進一步提升農村水環境。年內計劃完成拆壩322處,建橋(涵)370座,改造束水河段14公里,綠化河道68公里。同時還將進一步建立健全河道輪浚機制,計劃疏浚各級河道1492條、1131公里、疏浚土方1136萬方。年內還將完成生態河道建設142公里,生態護坡149公里。
蘇州市水利局農水處的駱金標表示,加強農村水利建設是推進農村全面小康的必由之路。蘇州正在抓緊完成新一輪水美鄉鎮水系規劃的修編工作,制定執行好“十三五”農田水利建設,推進水環境整治,加大節水灌溉、農村河道暢流工程、圩區防洪除澇等建設力度。到“十三五”末,全市農村地表水環境綜合達標率95%以上,圩區防洪標準普遍達到50年一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