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慕名前往青島膠州鋪集鎮鋪上四村的青島蘋安果家庭農場采摘品嘗者絡繹不絕。雖然同樣是紅露、富士等各種常見蘋果品種,但卻能讓采摘者吃過不忘,口齒間彌留多年前那種老蘋果的味道。由于這種老口味,果園的蘋果還暢銷北京與江浙一帶,真應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古語。
農場的主人是張洪平,今年56歲,是鋪集鎮鋪上五村村民。張洪平告訴筆者,蘋果保持老口味的訣竅,就在施肥技術上,想方設法改良土壤,提高有機質含量。
說起改良土壤,張洪平有17年的不懈努力。
2001年春天,張洪平以每畝400斤小麥折價從鄰村鋪上四村租地160畝,栽種桃樹8000棵,準備大干一場。當時,他瞄準國內有機果品定位,舍得投資。他所承包的這塊地基本上屬于撂荒地,種小麥、玉米都不長。為改良土壤,他常年雇用2輛拖拉機,遠赴10公里之外的該鎮邢家嶺養牛場每年拉牛糞1000立方米喂樹,逐步增加土壤有機質;又花10萬元新打、維修直徑22米、10米的大口井各1眼,保障土壤養護水肥需求。
經過8年多努力,土壤改良好了。然而,因初干不懂技術,引種的桃樹品種自花不授粉,全靠人工授粉成本較高,加上分期上市的技術沒能掌握,而桃子又不像蘋果那樣可以冷藏,從2003年桃樹開始結果到2008年,經營是一直虧損。
窮則思變。2008年冬天,張洪平伐掉所有桃樹,于翌年春天以每棵6元左右的價格,引進片紅煙富三、條紅2001富士為主的果苗1.3萬棵,全部栽上蘋果。接受以往種桃受技術瓶頸制約的教訓,這次他大力加強了與專家的溝通。他先后到煙臺農科所、山東省果樹研究所等科研部門尋經問寶,向山東省果樹研究所果樹遺傳育種與栽培專家、山東農業大學研究生導師王金政教授虔心請教,并通過不斷實踐,逐步掌握了蘋果培育管理的一整套技術。
改種蘋果之后,張洪平也一直沒有放棄對土壤的改良。在增施牛糞的基礎上,受種大白菜用豆餅做肥提高菜質的啟示,2014年,他嘗試用豆餅喂蘋果樹,平均每年使用5萬斤豆餅,最多時2016年用了7萬多斤,通過發酵之后摻在氮磷鉀復合肥里,于每年的11月份開溝施于樹底,并于翌年的春、夏、秋季再各搶施一次水溶肥。慢慢的,果園土壤有機質達到1.5,使果質返樸歸真,口感醇香脆甜略帶酸頭,回味無窮。
現在,果園已擴大到200畝,今年產量在70萬斤左右,純收入可望實現60萬元。明年進入盛果期,預計產量可達120萬斤,頗有經濟頭腦的張洪平還開辟了采摘園,每年10月份開園,注冊了“鋪集”商標。2016年12月,他的蘋果采摘園被省旅游發展委員會評定為“山東省精品采摘園”。
盡管經營有了些許成績,但絲毫沒有沖淡張洪平向更高目標邁進的追求。在現有無公害果品認證的基礎上,今年他新申請了增綠色果品認證,還計劃用3年的時間,拿下國家級有機果品認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