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正是全國各地新聘大學生村官上崗的日子,由于工作緣故,時常能夠聽到大學生村官談論基層“融入難”的話題。這里說的“融入難”其實是大學生村官真正難以下到村子里的問題。那么,如何才能解決大學生村官“融入難”問題?筆者認為,應該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一是大學生村官本人要具有“想融入”的強烈愿望。馬克思主義哲學告訴我們,外因必須要通過內因才能發揮作用。因此,在“融入”問題上,起主要作用的還是大學生村官自身。大學生村官首先要解決好去農村干什么、怎么干的問題。如果志存高遠,真正把基層當做歷練的熔爐,把人民群眾當老師,把改變農村面貌、造福一方百姓作為自己的價值追求,就會作出方向和目標的正確選擇,也就會產生想融入的動力。如果一些人僅僅抱著短期“混”的思想和只想分享大學生村官政策所帶來的紅利,或是還沒有入職干事就想著未來的出路,沒有想“融入”農村的強烈愿望,而是把心思全用在為參加各類考試做準備上,這就難以下得去,更談不上“融入”了。在現實中,一些干得好發展得也好的大學生村官事例告訴我們,如果自身有著堅定的到村任職志向,把基層歷練當成鍛煉自我的人生考場,把帶領群眾走向富裕當成自己的使命擔當,把發展農村當成人生價值的自我實現,那么任何困難都難以阻擋這類大學生村官的“融入”。
二是周圍環境要為大學生村官“能融入”營造氛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能融入”氛圍的營造,可以視作大學生村官“融入”的外因,雖然不起決定作用,但其影響作用是很大的。在日常和大學生村官交流的過程中發現,不少大學生村官對自己不能“融入”感到很無奈,究其原因,更多的是外部因素導致的“難融入”,甚至有的人說:“鄉鎮領導不讓去村里”“每天上下班要到鎮里簽到,可村子距離那么遠”“鄉里安排了那么多的工作,根本沒有時間去村里”……應該看到,廣大農村基層的確缺乏人才,很多大學生村官一來到就會被借調到鄉鎮,這其實違背了實施大學生村官計劃的初衷。退一步講,即使有些地方強調多崗鍛煉,那也應該從村里干起。當然也存在由于基層群眾的偏見而被嘲諷挖苦,身邊小伙伴的流動而被別人背后議論短長,等等。上述因素都會對大學生村官“融入”帶來影響。因此,鄉鎮作為大學生村官的直接管理者,要積極為大學生村官能夠融入農村排除各種干擾,新聞媒體要為大學生村官能夠融入農村做好輿論宣傳,為其“能融入”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
三是管理部門要為大學生村官“快融入”保駕護航。各級組織部門對大學生村官的嚴格管理和教育培訓等,對于大學生村官快速融入基層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就嚴格管理方面來說,省級組織部門要制定出臺相關的管理制度,嚴格禁止鄉鎮長期借調大學生村官,建立責任追究機制,并不定期做好督查工作。大學生村官工作經過近十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系列的制度管理體系,但是基層的落實仍存在較大差距。各地的實踐經驗表明,這項工作的好與壞、成與敗,與兩個人具有很大關系,一是縣級組織部門一把手,二是鄉鎮黨委一把手。在教育培訓方面,要認真做好對新聘大學生村官的崗前培訓工作,在課程設置、教師選擇等方面進行精心設計,認真組織,既能夠“頂天”,又能夠“立地”,既能夠“接地氣”,又能夠“通民氣”,讓大學生村官在到村任職前夕能夠對如何在村里開展工作做到“有底氣”,為到村里順利開展工作奠定堅實的理論和實務基礎。
總之,不管是對大學生村官自身來說,還是對組織管理部門來說,對待這項工作一定要初心不改、放眼長遠,從深層次的戰略層面看問題、想事情,從改善農村干部隊伍結構、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培養優秀后備人才的戰略高度去思考、去謀劃、去擔當,只有這樣,這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推動農村發展的戰略決策才會真正發揮應有作用,才會不斷培養出一批又一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優秀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