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兩山論”源頭的優秀答卷

   日期:2017-08-31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_zx    瀏覽:189    評論:0    

  開欄的話


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然要求和重大舉措。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業綠色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發展節水農業、循環農業。各地各部門結合當地實際進行了有益探索,形成了一批可學可鑒的典型經驗。本報記者趕赴10多個省份,從不同側面深入調研各地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成效和實踐。今日起,本報開設《推進綠色發展引領現代農業》欄目,敬請關注。


談到綠色發展,許多人都會想到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發表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論斷。這些年來,浙江發展勢頭始終不減,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特別是近幾年,作為“兩山論”的源頭,這個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的省份,更是榮譽越來越多,責任越來越重,一項項國家級試點、示范接踵而至。尋找浙江發展背后的密碼,最為核心的關鍵詞莫過于“綠色發展”。


綠色為本的強省戰略


安吉縣天荒坪鎮余村三面環山,過去憑借石灰巖資源,村強了、民富了,環境卻被嚴重破壞。何去何從?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赴村調研的一席話,驚醒了夢中人!他說:“當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時候,要學會放棄,要知道選擇,發展有多種多樣,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關掉所有礦區后,余村重新編制規劃,轉型發展生態旅游業。10多年里,在“兩山論”的指引下,余村不斷蛻變:綠水青山回來了,外地游客進來了,農民收入增了5倍多。


余村是浙江10多年綠色發展的縮影。作為全國土地面積最小的省份之一,論資源、比規模,浙江都毫無優勢,“兩山論”則厘清了生態環境與生產力之間的關系。


2007年,習近平離開浙江,但他的綠色生態理念早已扎根,并且開始枝繁葉茂:從提出建設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區,到“兩富”(物質富裕、精神富有)、“兩美”(建設美麗浙江、創造美好生活)浙江,再到省域建設“大花園”,10年間,雖然情況在變,形勢在變,但核心一脈相承。


這樣的理念,同樣貫穿于浙江的現代農業發展。2003年,浙江提出“高效生態”概念,發展方向一錘定音。在此基礎上,后來又增加“特色精品農業”“生態循環農業”,生態的底色始終不變,而內涵卻在不斷豐富。


浙江省副省長孫景淼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坦陳:“浙江綠色發展起步早、基礎牢,而農業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最基本的一條經驗就是堅持走高效生態農業道路,一張藍圖繪到底,同時又不泛泛而談,不斷構建落地的載體。”


追溯浙江農村綠色發展的載體,可以上溯至2003年的“千村示范、萬村整治”,以及此后的“美麗鄉村”“五水共治”。今年,省黨代會又提出打造1萬個A級鄉村景區。農業方面,浙江則推出了美麗田園、生態循環農業等。總之,就是通過抓產業,來打通“兩山”轉化路徑。


杭州市臨安區太湖源鎮白沙村以前“砍樹為生”,發展旅游后,現在變成“看樹為生”,生態資源成了美麗經濟。這樣的例子在浙江不勝枚舉。


綠色清單的1212作為


綠色農業看似簡單,但到了落地層面,實則包羅萬象,再加上農業主體和產業本就散弱,因此難度和工程量可想而知。


不過,浙江推動這些工作,有個“制勝法寶”,那就是1212出政策、搭平臺,同時又注重用市場化方式解決問題。


在頂層設計上,浙江采取“一項目標任務、一個實施方案、一套支撐政策”的思路,形成了53條綠色生態農業政策清單。與此同時,浙江又尊重基層實踐、農民智慧,對好的經驗加以總結提煉后,再推向全省乃至全國。


在考核上,浙江松綁經濟指標,箍緊生態指標。2015年,浙江26個欠發達縣“摘帽”后,不再考核GDP總量,轉而重點考核生態保護、居民增收等。“指揮棒”下,不少地區開始轉變發展理念,不看數字看“水質”。


寧波市鄞州區是浙江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但農業同樣搞得有聲有色,當地將優質水田保護起來。很快,該做法被推向全省,這就是糧食生產功能區。同樣,在總結基層創造的基礎上,浙江又率先建設現代農業園區。“兩區”不僅讓綠色發展有了落地平臺,也為要素資源的集聚找到了“蓄水池”。


通過政策引導、平臺支撐,浙江破解了單家獨戶難以攻克的共同制約。不過,對于需要市場做的、市場能夠做的,浙江既不大包大攬,也不越俎代庖,而是因勢利導,主動交給市場。


始于2013年的畜牧業轉型升級,可以說是浙江壓力最大、難度最大的一項工程。盡管如此,為了生態環境,浙江毅然對污染場戶動真格,劃定禁限養區,把生態消納或達標排放作為衡量標準,總共關停搬遷40多萬家養殖場。如今,保留的6620家養殖場平均規模600頭以上,且全部納入了在線監管。


如何變廢為寶?浙江通過業主小循環、園區中循環和縣域大循環,讓秸稈成了飼料,畜禽排泄物成了肥料,成功實現種養結合。其中像沼液運輸、秸稈收貯運、病死動物收集等,基本都依托社會化服務組織完成,1212購買服務、實時監管即可。只要細心觀察,在浙江的農田里,市場化意識無處不在。


綠色崛起的品牌效應


有人認為,綠色發展意味著生產成本的提高,因此不易推廣。但在浙江,恰恰相反,許多人對綠色心向往之。


湖州市吳興區金農生態農業的老板施星仁對此最有發言權。幾年前,從以色列引入水肥一體化噴灌設施后,不光節水省工,關鍵是管理更精細、產品更安全。現在,好品質帶來好名聲、高價格,農產品有一半是通過游客采摘消化的。


綠色如何生金?浙江的眾多農業經營主體普遍靠兩點:一是質量有保障后的品牌溢價,二是農旅融合后的價值延伸。事實證明,只要有效益,主體發力綠色農業,便有了內生動力,也會更加注重產品質量。


在孫景淼看來,“三產融合”的大趨勢下,農業呈現的是“六產”,必須從保量為主向保量和保質并重轉變,從單一的生產向生活、生態多功能融合發展,借助新業態解決效益問題。


安吉白茶就是個典型案例。多年來,當地一手抓產品質量,一手抓品牌化,兩者相得益彰,有了好價格,綠色生態自然水到渠成。去年,全縣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總產值超過了46億元。


10多年來,綠色發展早已在浙江蔚然成風,并呈磅礴之勢。一座座美麗牧場,一個個農業休閑觀光園,一條條全產業鏈,從“盆景”到風景,讓人充滿欣喜,也充滿信心。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