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群年輕人,他們頂著名校博士的光環,沒有留戀繁華都市,卻甘愿在田間地頭揮灑青春,被農民親切地稱為“田間博士”。他們就是深圳田田圈互聯生態有限公司的博士團隊。
與科研院所的博士們不同,“田田圈”的博士們大多工作在田間,以土地為實驗室,結合研究所學完成成果轉化,再把這些研究成果應用于田間和作物,大大提升了農業服務的專業性,也給傳統的技術服務帶來了許多創新和改變。
1
“田田圈”來了一群年輕博士
8月的廣西南寧,驕陽似火,30多度的高溫讓人恨不得一天都呆在空調房里。香蕉園里的齊會會早已汗流浹背,但她無暇顧及這些,不停穿梭在香蕉樹下,認真地察看樹上病蟲害發生情況,并不時在記錄本上寫寫畫畫。同一時間,在河北沽源縣一個4000畝的馬鈴薯基地里,臉曬得黝黑的曹國鑫正帶著一個小伙子在地里取樣,為了保證土樣的均勻,他們每塊地要取30個點,然后將土樣帶回附近的“田田圈”實驗室進行化驗。
齊會會和曹國鑫有著同樣的身份:名牌大學博士畢業,名副其實的高學歷人才;同時,在深圳田田圈互聯生態有限公司工作,是“田田圈”博士體系的一員。
“田田圈”博士體系目前有40人,組成了專業的博士團隊。該體系與深圳諾普信農化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相輔相成。根據分工,他們的研究方向分別專注于四個領域:產品和技術研發,領先農業服務平臺的構建,農場服務和作物社群,植物營養全程解決方案。諾普信研究院院長李廣澤表示,“田田圈”組建博士團隊的目的在于用高素質人才研究創新未來的農業服務模式。
“田田圈”的博士們都是名牌大學畢業生,而且都很年輕,年齡最大的陳曉楓只有33歲,其他博士的年齡普遍在30~32歲。
畢業于中國農業大學的陳曉楓,2013年博士畢業后加入諾普信,是博士團隊中最早進入諾普信的。目前在“田田圈”負責種子處理產品的研發和種子健康檢驗。
32歲的齊會會畢業于中國農業科學院,博士期間的研究領域是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2014年博士畢業后加入諾普信,目前負責香蕉作物解決方案體系構建。
頂著名校博士的光環,卻甘愿在田間地頭揮灑青春,“田田圈”博士們的選擇在外人看來并不容易。但身處其中的他們,對此卻有著不一樣的認識。“區別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基礎研究,企業中的研究更注重實效性和應用性。我們的智慧來自于對田間和農戶實際問題的洞察、思考和提煉。現在很多農業大學的學生都沒下過田,農業科學本身是一門實踐性的學科,沒有下過田的農學博士能博到哪里去呢?”陳曉楓說。
2
一年有一大半時間待在田里
自2015年起,齊會會每年有200天左右的時間呆在南寧市郊的香蕉園里,10天一個周期,去蕉園查看病蟲害發生情況,了解病蟲害發生規律;同時,在田間做藥效試驗,為香蕉基地提供精準的植保解決方案。
對于這樣的工作強度和工作條件,齊會會坦言,偶爾會覺得辛苦,特別是夏天很熱的時候,在香蕉園里做試驗會很悶熱,但是看到自己的工作解決了香蕉種植戶以及產業的問題,感覺很欣慰。
負責作物全程植物營養解決方案的曹國鑫呆在田間的時間更長。為了解決農戶科學施肥的問題,他帶領了一個10人團隊在全國一些大農場進行測土配方施肥,每次單在取土上的時間都要花10個小時,除此之外,還要在植物不同的生長周期內對植株進行兩次取樣,然后將這些樣品帶回附近的“田田圈”實驗室進行化驗,結果出來后,根據土壤缺素情況和植株營養吸收情況進行配方設定、生產,真正做到定制化配方,科學施肥,保證作物得到充足的養分。
畢業于中國農業大學的郭明亮,目前工作研究方向是西北農作物精準水肥一體化技術和植物營養學大數據研究。談及常年在田間工作,他頗為自豪,“下基層到田間是我們必須的工作,因為只有充分了解農戶需求才能做出更好的田間管理方案和產品。”
即使是做產品研發的趙帥,一年中也有一半時間在全國的田間地頭進行調研,另一半時間在實驗室做產品研發。“我們做的是應用研究,只有走入田間,充分了解土地和作物,才能研發出解決實際問題的產品和方案。”
3
他們帶來了更多創新和改變
從工作方向來看,“田田圈”的博士們負責的都是創新服務體系的構建。他們多是在2015年后加入“田田圈”的,雖然只有短短兩年時間,但在各自負責的領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齊會會組建了香蕉作物社群,目前鏈接了4000多名香蕉從業人員,覆蓋香蕉面積300多萬畝;她還創立了“蕉博士”微信公眾平臺,已發表原創技術文章277篇,并多次組織線上線下的技術培訓,將香蕉病蟲害防治技術傳播給種植戶。此外,她還發明了香蕉花蕾注射器用來防治香蕉花薊馬,改善了目前的防治香蕉花薊馬方法,該方法省工、省藥、省成本,對環境污染小,目前已推廣使用2000套。如今,齊會會在南寧香蕉產區是名副其實的“香蕉博士”,極受種植戶歡迎。
曹國鑫所在的植物營養研究所團隊則切切實實將測土配方施肥落到了實處,并探索出了一套成功的閉環模式。他們和縣域“田田圈”的客戶共建測土實驗室,為農場主用戶提供土壤養分化驗(3次/季)和植株養分化驗(2次/季),基于養分化驗結果為用戶制定施肥方案,包括肥料配方、施肥用量、施肥時期和灌溉水用量等,與用戶達成共識后在當地“田田圈”的智能配肥站進行生產,并通過后期跟蹤服務沉淀植物營養大數據系統反饋提升方案與服務,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服務方案閉環。
這樣精準化的配方施肥不但降低了時間成本,更讓農戶降低了肥料使用成本。同時,由于營養均衡,農作物不僅產量提高,而且個頭大而均勻,商品率提升,更容易賣出好價錢。
植物營養研究所的下一步計劃是構建農業大數據體系,基于土壤化驗和植株診斷的數據為用戶提供全程植物營養解決方案。“經過這兩年數據的沉淀,模型已初具雛形,以后可以遠程為用戶提供及時準確的營養方案。”植物營養研究所負責人趙帥表示。
陳曉楓則帶領團隊從零開始研究種子健康,他們摒棄了傳統的開發種子處理產品的思路,將實驗室和田間試驗相結合,和農戶一同下地播種,最終解決了種子處理產品在應用前期存在的諸多問題,并組建了諾普信研究院種子健康研究所。
張龍自2016年起開始組建無人機飛防技術體系,包括無人機測評方案、飛防套餐研發流程、大田生測防效驗證等。如今,他提出了“無人機+藥劑+解決方案+技術服務”四位一體的綜合植保服務理念,組織并測評了多旋翼無人機(壓力式與離心式)、單旋翼無人機等機型,為飛防提供飛行作業方案;同時研發飛防專用助劑和藥劑,推出了“麥輕松”“稻輕松”“禾衛士”等飛防作業套餐;還通過實際大田生測防效驗證,確定了全程飛防服務套餐。
4
為農業注入更好的技術和理念
“‘田田圈’要搭建的是一個線上線下的農業綜合服務平臺,更是一個大三農互聯網生態圈。新的模式需要創新的服務來支撐,這些博士們做的就是創新、專業、深入的服務模式挖掘和構建。”李廣澤說。
作為“田田圈”服務團隊中的頂級配置,“田田圈”博士團隊的出現意義非凡。李廣澤表示,僅就“田田圈”平臺而言,博士團隊帶來的改變很明顯,一是商業模式更加科學、務實、可持續,二是產品和服務能力有了大幅度提升。
而事實上,他們帶來的改變遠不止于此。曾有行業人士表示,我國不缺博士,但缺乏下田的博士。在農業高度發達的以色列、歐美等國家,搞田間應用的博士非常普遍,在田間地頭,經常能看到他們忙碌的身影。越來越多的高學歷、高素質人才進入農業領域,本身就是農業現代化的體現。他們帶著更新更好的栽培、植保、水肥管理模式、裝備和技術,能夠有效提高我國農業的生產效率,提高作物和農產品品質,并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從而提高我國農業產業的全球競爭力。他們的行動,將切切實實推進我國農業邁向現代化、精準化和智慧化。
魏靖目前在“田田圈”負責火龍果作物研究和蘋果腐爛病膏劑的研發。關于“田田圈”田間博士的身份,他表示,他們的工作并沒有和科研脫離,而是將科研的成果應用到實踐中去,在實際的生產和田間,有很多土專家或土方法,這些東西可以借鑒,但是缺乏依據,或者是規律的適用范圍有限。因此需要他們這些人去提取這些現象背后的真相。
他希望,通過“田田圈”博士的帶動,未來能夠有越來越多的博士生走向田間,“這必然會提高整個農業行業的水平,淘汰一些落后的生產模式和供應關系,誕生出新的更加高效的生產和供應關系。”
如今是“田田圈”韶關控股公司副總經理的張建認為,田間博士的出現,將會培養和篩選出更多更優秀、更復合型的農業高科技人才。而這,正是現代農業發展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