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高原,風清日暖。在湟中縣攔隆口鎮泥麻隆村,一陣陣藥草的清香從藥田里飄來,綠色的藥材在清風里悠悠蕩蕩。
往村里走,一條條硬化路通往家家戶戶,村里面有了健身廣場,高大的太陽能路燈讓山村的夜晚不再黑暗。以前比比皆是的垃圾堆、柴草垛不見了,曾經的土墻土屋搖身一變成為了干凈整潔的院落,讓人眼前一亮。
短短幾年時間,曾經的貧困村因種植中藏藥材而蛻變成遠近聞名的村子,中藏藥材創造了不菲的經濟價值,惠及了當地村民,讓他們增了收、致了富,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泥麻隆村黨支部書記汪治財說,如今,村莊變漂亮了,村里的中藏藥材產業讓村民的腰包鼓了,精神面貌也越來越好。
這個村的中藏藥種植還得從2013年說起。泥麻隆村是半淺半腦地區,全村500多人,近一半人口常年外出打工謀生,其中430人是“扶貧對象”,依靠種植小麥、油菜、馬鈴薯等傳統農作物,人均年收入僅5000余元。
“眼看著好多村子都依靠蔬菜種植等產業脫貧致富了,我作為村支部書記,既眼熱也心焦啊!左思右想,也想不出個啥好點子,我就找到了縣扶貧辦。剛好縣上要組織人員去甘肅隴西、岷縣、臨洮等地參觀學習中藏藥材的種植,就讓我們也派上幾個代表一起去,回來先試種,要是成功了,第二年就開始給我們撥專項扶貧資金。我當時就預感到這將是一次打‘翻身仗’的絕佳機會!”回想起事情的始端,汪治財仍然抑制不住激動。
泥麻隆村當年試種了大黃、黨參、黃芪等藥材30公頃,每畝(0.067公頃)純收入達到3000-5000元以上。與種植傳統糧食相比,收入翻了好幾番,村民們自然是喜不自勝!而且,泥麻隆村種植的黨參、黃芪經省內及甘肅等地專家鑒定為品質優秀等級。
因為試種成功,第二年,也就是2014年,遼寧援助中藏藥材種植扶貧產業項目也“花落”泥麻隆村,讓曾經的貧困村徹底“洗貧”,打了一場調結構、促增收、發展特色產業的翻身仗。
“可以說,從2013年開始,我們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汪治財頗為自豪地說。這種變化既是物質上的,也是精神上的。
“你看后面的這個院子,是在西寧工作的村民回來修建的,一有空閑,就帶著一家老小回來度假。以前,大家都想著搬走,到大城市里去扎根,現在反過來了,你說我們的日子好不好?”村民趙邦龍有幾分得意地反問記者。
如今的泥麻隆村經濟社會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生產各類中藏藥材58.5萬公斤以上,穩定增加了貧困人口收入,基本實現了穩定脫貧,成為湟中縣優質藥材產業發展的基地和亮點,逐步達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目標,實現了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泥麻隆村的嬗變看在了有心人眼里,在泥麻隆村的示范帶動下,周邊的村鎮也開始種起了中藏藥材,大家心中的致富火種被點燃了!
從空白到繁榮,利用中藏藥材種植優勢,湟中縣先后實施遼援中藏藥材種植扶貧產業項目和遼援中藏藥材扶貧產業園項目。在攔隆口鎮泥麻隆、卡陽、麻子營和多巴鎮加拉山及周邊等村實施了遼援中藏藥材種植扶貧產業項目。
在攔隆口、上新莊、共和、李家山、田家寨等鄉鎮,大黃、柴胡、枸杞、板藍根等20多種中藏藥材的大面積、集中連片種植迅速成了一股風潮。在風潮的引領下,湟中縣扶貧開發辦公室發起成立了湟中凱發中藏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成員由15個最有實力的藥材專業合作社組成。
“我們成立聯合社就是要建立標準化生產規模,提高中藥材的種植含量和附加值,提高青海中藥材的知名度,逐步向高產、優質、低耗和高效的方向發展,使青海藥材走向外省乃至國外,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起到橋梁作用。”湟中縣扶貧干部楊占元告訴記者。
2016年,15個合作社種植藥材共計533公頃,帶動農戶1300多戶,累計加工、銷售藥材100多噸。根據統計,在2016年僅湟中縣就有12個鄉鎮共計60多家專業合作社種植中藏藥材,帶動4000多戶農戶增收、400多戶貧困戶脫貧。在這一示范帶動下,省內湟源、大通、互助、樂都、民和、門源等地種植黃芪、當歸等中藏藥材達0.66多萬公頃。
在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青林鄉,當地不但大力發展中藏藥材種植,還鼓勵引導有實力的企業積極參與到中藏藥材種植中,通過土地流轉、提供技術支持等舉措,以訂單式經營模式帶動了雪里河、柳林灘、白土等村一大批群眾發展中藏藥材種植,建成了種植基地100公頃,探索出了“企業+基地+農戶+市場”的中藏藥材發展模式,破解了以往“靠天吃飯”自給自足的傳統觀念,實現了從粗放型種植向精細化耕作方式的轉變。
藥材從地里挖出來直接賣是一個價格,粗加工之后賣是一個價格,要是再深加工,又是另一個價格了。
“我們現在處在產業鏈的最低端,投入最大,風險最大,要改變這個狀況,掌握更多抵御風險的能力和市場話語權,就需要延伸產業鏈。長遠來看,我們還是得建立自己的深加工廠。”汪治財頗有遠見地說。
對此,楊占元深以為然。為進一步發展我省中藏藥材產業,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帶動更多貧困村、貧困戶脫貧致富,按照省扶貧局“關于建設扶貧產業試驗示范園”的要求,湟中縣實施了青海省遼援中藏藥材扶貧產業示范園項目。
目前,記者在產業示范園看到,目前,產業園已安排入駐全縣有一定規模和實力、帶動貧困農戶較強的中藏藥材專業合作社16家,每家合作社都有一間專門的辦公室以供業務洽談。
“以前各自為政,出貨時總是被外地老板壓價,現在大家在這個產業園里結成聯盟,能更好地維護我們的權益,讓村民一年的辛苦付出有個好回報。而且,還能對藥材進行粗加工,比如進行切片、包裝等,通過電子商務直接賣給外地客戶。”湟中卡陽種養殖專業合作社法人董郁常告訴記者。
據楊占元介紹,產業園為入駐合作社免費提供藥材分揀、加工、晾曬場地、辦公場地、經營鋪面,享受兩年的優惠政策。“按照我們的設想,產業園建成后,將成為青海省省級中藏藥材產業園和首個中藥材電商交易平臺,集藥材加工、交易、物流、電子商務、金融等服務為一體。最終建成一個立足西寧,輻射青海,接軌全國的現代中藏藥材產業園。形成中藏藥材產業區域化布局、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發展,加快推進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步伐,促進貧困農民收入的提高。”對于產業園的未來,楊占元充滿熱忱和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