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海南省的一些農村地區,很多村民把從農田、坡地里捕殺蚯蚓當成增加收入的額外“產業”。有媒體報道,僅在海南瓊海煙塘地區,一年下來就有幾千噸的蚯蚓干貨被交易。野生蚯蚓對改善土壤有著重要作用,那么大量捕殺蚯蚓對土質和農作物生長會產生哪些影響?在蚯蚓捕殺和交易收購等各個環節中又存在哪些監管空白呢?我們來看記者調查。
在海南瓊海市長塘鎮的一些村莊,記者不時看到一些村民開著摩托車,車上載著水桶和電擊蚯蚓的設備。而在附近的檳榔地里,不少村民正在埋頭捕蚯蚓。看著有記者扛著攝像機過來,村民們紛紛躲避,一些來不及躲開的村民也趕緊停下手里的活兒。
這位村民告訴記者,在他們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在自家地里捕殺蚯蚓出售,這已經成為當地的一個傳統。
就在此時,路邊一名男子引起了記者的注意。這名男子開著摩托車,車上掛著兩個沉甸甸的大籮筐,不時停車下來與村民們交易一些東西。看到記者決定驅車跟隨,這名男子竟然棄車而逃。
經過一路的追蹤,與農民偷摸交易的男子棄車而逃,記者上前查看,發現他的車里竟裝著滿滿兩籮筐的蚯蚓。
原來這個人是個蚯蚓販子,他從村民們手中收購到新鮮蚯蚓之后,然后再拿到附近加工點進行加工。在長塘鎮書田村公路邊上的一處簡易加工點,十幾名婦女正在宰殺蚯蚓。她們手法嫻熟,“收拾”一條活蚯蚓僅需要幾秒鐘。此時,一名自稱是這個加工點老板朋友的男子走過來和記者攀談起來。
這名男子告訴記者,這個加工點每天收購并加工的新鮮蚯蚓大概有500多斤,如果是下雨天,“收成”會更好一些。在這個加工點,記者還碰到了專程從海口趕來的鄧先生,他正準備開一家蚯蚓人工養殖場,今天是特意過來“取經”的。
蚯蚓,俗稱地龍,一般生活在潮濕、疏松而富于有機物的泥土中。由于特殊的地理氣候條件,海南野生蚯蚓不僅數量多,而且個頭大。因此,海南瓊海、定安、瓊中、萬寧等地都有捕殺野生蚯蚓的傳統。
電蚯蚓,正是利用正負兩個電極同時插入泥土中,蚯蚓被刺激后無論大小紛紛鉆出地面,然后被村民撿走。吳淑玉告訴記者,一般專業的蚯蚓養殖戶不會使用“電擊”這種破壞性的捕抓方式,但近幾年不少村民為了短期利益,大量使用電擊設備抓蚯蚓。在網上搜索,可以看到很多用于電擊蚯蚓的“地龍機”的廣告,有的甚至承諾“質量三包,效果極佳,三至十秒蚯蚓爬出任你撿”。
大規模、破壞性地捕殺,對野生蚯蚓是一場“滅頂之災”。這小蚯蚓看起來雖然不起眼,但它改善土壤的作用卻不容小覷。
農業專家呼吁,有關部門應該出臺相應的規定,對捕殺蚯蚓的行為加以禁止和打擊。但在海南許多農村,捕抓、收購、加工、銷售野生蚯蚓,早在上個世紀就已經形成了一條穩定的產業鏈。對于村民捕殺野生蚯蚓的行為,執法部門也一直沒有明令禁止過。
在海南瓊海市農林局農業執法大隊,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電蚯蚓類似于電魚,但在野外電魚的行為有漁業部門明確管轄,而電蚯蚓卻不知道該由哪個部門管。為了避免村民過度抓捕蚯蚓,在接到投訴后,農業執法大隊的工作人員也會趕到現場采取勸說的方式制止,但是這種制止方式收效甚微。由于沒有具體的法律可循,對于當地濫殺蚯蚓的行為,監管幾乎空白。
實際上,由于濫殺野生蚯蚓在海南由來已久,當地一些地區也在想辦法遏制這種現象。自2011年起,在海南省瓊中縣,縣委、縣政府每年組織縣國土、農業、公安、工商等部門,定期對當地一些非法捕捉和收購野生蚯現象比較嚴重的鄉鎮開展專項整治行動,取得了一定成效。
生物學家達爾文曾經說,蚯蚓是地球上最有價值的動物。它看起來顯得微不足道,但對于整個生態系統來說都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在海南這個野生蚯蚓的棲息地,由于長期的濫捕濫殺,現在要找到大量的野生蚯蚓已經越來越不容易了,少數人的短期利益,換來的是不可逆轉的生態破壞,這才是真正的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