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高原,秋高氣爽。走進海東市平安區白沈溝富硒果蔬種植示范基地,高標準的溫棚在陽光下熠熠生輝,綠郁蔥蔥的蔬菜一望無際。大棚里,鮮嫩的人參果、西紅柿、紅提葡萄等果品及黃瓜、茄子、辣椒等蔬菜掛滿了枝頭,紅彤彤、綠瑩瑩,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每逢節假日,總會有市民三五成群來這里采摘。在李索元的人參果大棚里,大大小小的人參果掛在秧上,格外誘人。前來采摘的市民們紛紛挽著籃子,一邊采摘一邊品嘗。“市場上銷售的水果蔬菜雖然比這里便宜,但口感不如這里的好吃,最重要的是這些都不打農藥,是真正的綠色無公害!”西寧市民張曉慧說。
李索元告訴記者,這兩年,他承包了兩個溫室大棚種植人參果和西紅柿,區農業技術人員也會經常到大棚里提供施肥、農家肥發酵、病蟲害綠色防治等技術指導,由于農藥化肥較少,作物的營養價值和口感都比較好,所以來這里采摘的人絡繹不絕。
隨著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全社會對于發展綠色、有機、無公害農業非常迫切。近年來,海東市著力推行綠色生產方式,改變過度消耗地力、濫用化肥農藥、單純追求產量不注重質量的生產方式,完善農畜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增加綠色、有機、安全及契合市場、消費者需求的農畜產品生產。同時,圍繞“一控兩減三基本”的目標,深入推進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和“遞減行動”,大力推廣降本增效技術,集成推廣節肥、節藥、節水、節種、節油等適用技術及綠色無公害、增溫技術,嚴格控制“菜籃子”產品農獸藥殘留超標,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畜產品效益。
大學生李曉鑫經常會在海東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樂都示范園)內,與同事探討蔬菜種植中的有關問題。和李曉鑫一樣,經過園區專業技術培訓后,有幾十位農學專業畢業的大學生已成為現代蔬菜種植技術員。近年來,海東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樂都示范園)在做好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積極搭建平臺、創造條件,助力大學生在園區內實現創業就業。除此以外,互助國家高原現代農業示范園、“黃河彩籃”、民和縣農業科技園等農業園區,無土栽培技術、移動式管道水培技術、立柱式無土栽培技術等一批前沿新穎的栽培新技術落地生根。這也是海東市加大節水灌溉推廣力度,推進水肥一體化,提高化肥利用率的集中體現。
近年來,海東市大力發展綠色農業、有機農業、富硒農業,提高農畜產品生產集約化、科技化、產業化水平,發展能夠輻射農戶推動綠色農業的基地。通過開展測土配方項目實施,建立科學施肥的測土、配方、示范、推廣體系,根據不同區域、不同作物、不同種植制度,制定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規程,提高肥料利用率,減少化肥施用量。目前,西寧市建立14341個土壤采樣點,推廣測土配方專用肥面積達到146.7萬畝,占農作物總播面積的47.9%。
海東市采用“集、拉、堆、造”的辦法,每年施用農家肥達900萬方以上;以規模養殖場為主,全市建立9個有機肥廠,逐步投入生產。西寧市化肥施用下降5%,化肥利用率達到32%。此外,海東推廣病蟲害綠色防控,強化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綠色防控技術,年病蟲害危害損失率控制在5%以內。做好病蟲監測預報工作,及時有效控制病蟲害的發生率,避免盲目加大農藥施用劑量、次數。推行病蟲害統防統治,開展專業化服務,提高防治效率。目前,西寧市建立蔬菜標準園生產基地44個,累計建立綠色防控示范田24萬畝,通過大力推廣防蟲網、燈誘、性誘、寄生性天敵、黃籃板等物理、生物防治技術,減少農藥使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