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條件惡劣的深度貧困地區如何實現產業脫貧?尚義縣將劣勢變優勢,利用枸杞適宜鹽堿灘生長的特點,在北部地區發展枸杞產業,每年可實現產值1.3億元,帶動三千戶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戶均最低增收1萬余元,走出了一條“精準開發、綠色發展”的生態、經濟、社會多贏之路。
尚義縣北部地區受鹽堿化侵襲的耕地超過5萬畝,因此致貧人口占全縣貧困人口的21.4%。枸杞的適應性極強,具有很強的吸鹽能力,可增強防風固沙、保持水土功能,為此,尚義縣積極打造優質枸杞種植基地,為鹽堿沙化地筑起“綠色屏障”的同時,帶動了當地貧困群眾實現增收致富。
該縣堅持“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產業升級、全民參與”原則,以“龍頭帶動”代替“單打獨斗”,引導涉農扶貧項目資金向枸杞種植基地傾斜,引進了張家口大杞紅生態科技有限公司,采取“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建起枸杞種植加工基地。所有的綠色枸杞基地均采用先進的滴灌形式解決用水問題,并配套了利用太陽能驅動的農業管理設備,實現自動檢測基地土壤內水分、營養元素含量,對當地農業生產起到了積極的帶動作用。
為提升產業效益,延長增粗產業鏈條,助力貧困群眾增收致富,該縣還強化政、科、企對接,推動企業研發系列新產品,拓寬枸杞銷路;強化對農民的培訓,使種植園區真正成為農牧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示范基地,農民增加收入的示范窗口;將枸杞種植基地打造成集有機蔬果采摘體驗、康養理療、生態旅游于一體的多功能產業基地,建設具有產業特色的旅游小鎮,把基地周邊的自然村遷入小鎮,發展鎮內居民成為基地產業工人,同時又可參與小鎮的特色經營,最終實現就業和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