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壺關縣最邊緣的鄉鎮,路一旦被雨水沖垮,老鄉們要想走出來大山,往往需要一天的時間,有時還必須肩扛著自行車走很長一段路。”全國總工會國際聯絡部辦公室主任鄭家恒來到壺關縣掛職扶貧已8個月,對這里近5萬老鄉的貧困程度再熟悉不過。
與貴州、甘肅等地的深度貧困不同,壺關縣作為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地處太行山南段、平均海拔1252米,并沒有因山西省的煤炭資源而受益。恰恰相反,這里的自然資源貧乏,且屬典型的干石山區,當地的貧困戶只能種植一些玉米,但收成不佳。
可沒想到,在土地貧瘠的荒坡地,鄭家恒嘗試試點種植的連翹,卻成為了當地的致富產業。
野生連翹“變身記”:年收益每畝2000余元
在壺關縣太行山區,中藥材連翹被試點種植前,一些貧困戶將采挖野生連翹進行售賣作為副業,每斤5到7元,采挖兩個月人均收入便能達到萬元。但野生采挖非常危險。“有時為了采挖生長在懸崖上的連翹,不太安全。” 鄭家恒在鄉下調研時發現,如果一次種植連翹可連續多年采摘收益,且耐旱平時不需要特別管理。
“種植連翹也非常適合留守婦女和中老年勞動力農閑參與,為什么不進行大規模種植呢?”鄭家恒心里開始盤算著,連翹每斤5元,一畝產量在500斤以上,年收益保底2000元以上,這樣就能帶動貧困農戶脫貧增收。
另外,推廣試點種植連翹每畝一次性約投入400-500元左右,投資小收益大。于是,今年4月,鄭家恒便在對口扶貧村石坡鄉石河沐、葦則水兩村試種800余畝連翹,目前來看成活率98%以上。
雖然可以直接幫扶8300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惠及53個貧困村,但目前鄭家恒也有所擔憂,希望未來外界在連翹的加工、包裝、銷售等方面給予更多幫助。
旅游脫貧占30% 亟待引進高新技術產業
山地面積占74.5%達的壺關縣貧困面大,貧困人口多。除了大規模種植連翹外,壺關縣委書記李全心昨天接受央廣網記者專訪時談到,借助縣域東南部的太行山大峽谷等旅游資源也實現了部分貧困戶脫貧。僅去年,壺關縣共脫貧87個村、1.4萬人,由旅游帶動脫貧的比重占30%
“村村有產業、戶戶有項目,人人有門路。”以當地借助旅游資源開辦的農家樂為例,李全心介紹,在當地,貧困戶開辦農家樂可以申請5萬的銀行貸款,最多還可達到20萬。目前,通過辦農家樂的貧困戶,每年有三五萬收入。
地處晉豫兩省交界,壺關縣是南下中原的交通要沖,境內中南鐵路、207國道貫通南北,長安高速、長治環城高速橫穿東西,交通四通八達。“這里有良好的投資環境,如果引進項目,老百姓就可以增加就業。”李全心坦言,現在壺關縣最缺乏的是高新科技產業。如果有企業愿意來投資設廠,前三年可實現免稅。
記者注意到,壺關縣距長治機場只有十幾公里,14條航線直達北京、上海、廣州、昆明、沈陽等地。“這種立體式交通網絡,也適合發展現代物流等第三產業。” 李全心補充說到,壺關縣有旱地西紅柿、食用菌等特色種植養殖10余種,還可投資農產品深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