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穩步推進“糧改飼”農民奶企增效益

   日期:2017-08-14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_zx    瀏覽:199    評論:0    

  3年前,國家推動了“糧改飼”改革,在傳統思想影響下,不少農民戲稱它為“糧改奶”、“糧改肉”改革,是“讓牛、羊與人爭口糧”的改革。不過,它也讓不少“前瞻者”看到了轉型的希望,甚至對脫貧攻堅事業也有一定的輔助作用。如今3年過去了,“糧改飼”改得怎么樣?農民認可了這項國家政策嗎?“糧改飼”對于農民、種糧大戶以及養殖戶來說是否有真正的“好處”?筆者深入山東省濟南市周邊的玉米田、養殖場,探訪“糧改飼”改革背后的故事。

  種糧大戶“借東風”鼓起腰包

  平陰縣錦水街道辦事處下盆王村,由于距離黃河灘區很近,又靠近濟西濕地,可謂“沃野千里”。然而,由于區位交通等各種原因,下盆王村卻成了市定貧困村。2014年時,一家國內知名乳企在該村不遠處設立養牛場,這讓鄰村的種糧大戶丁海軍看到了商機。

  “你們把村里的地(流轉)給我,我每年給你1200元,然后你們可以去打工,賠了賺了都是我的。”當丁海軍把自己心中的想法吐露給鄉親們時,得到的卻是“善意的嘲笑”。“俺沒聽說,給牲畜種糧食還能掙錢呢,小丁肯定賠。”鄉親們私下的議論沒能改變丁海軍的初衷,因為他知道,全株玉米用作青貯飼料肯定不賠錢。“由于交通不便,這家乳企找到我,希望我給他們點青貯玉米當作飼料,但他們養殖規模有4500頭奶牛,我家里這兒點地還不夠他的奶牛塞牙縫呢!”丁海軍經過深思熟慮,毅然在村里流轉了400畝耕地。“我這400畝地啥也不干,就種玉米,距離成熟還有1周時,就用農機全都收了打碎,放到青貯池里發酵,做成飼料賣給乳企。”

  種植戶丁海軍算了一筆經濟賬:種植玉米賣糧食

  成本:人工施肥、打藥5天,每天100元工錢,110元的肥料、收割以及運輸等支出每畝玉米成本600元左右。

  收入:玉米收購價格為每斤8毛左右,大約每畝收入960元,1畝地才掙300元左右。

  種植玉米做青貯飼料

  成本:機械化收割,收割成本減少,5個人“收拾”400畝地足夠。牧場免費提供有機肥料牛糞。

  收入:因為秸稈的重量也算在內,保守估計每畝地產量可達3.5噸。收購價格也略高于之前,每畝地多收入200元,400畝地就是8萬多元。2016年收成好,收入了10萬元。

  牛場靠青貯玉米“打贏生死戰”

  當國家率先提出100個“糧改飼”試點縣時,濟南的畜牧大區(縣)章丘區(當時作為縣級市)被規劃在內。據濟南市畜牧獸醫局提供的一份資料顯示,2016年度“糧改飼”示范縣項目績效評價縣級排名情況表中,章丘區總得分91分,在全省名列第4。

  “糧改飼”讓奶企得到實惠了嗎?章丘區高官寨鎮奶業合作社負責人郭紹剛說,這項國家政策是“天上掉的大餡餅”。

  郭紹剛向筆者介紹,“糧改飼”并不是牲畜搶人的糧食,而是將產能過剩的玉米進行轉移,讓賣不出去變成供不應求。為此,他還總結出了“糧改飼”的“五大特點”。“首先,在玉米價格一降再降的情況下,解決了賣糧難問題;其次,給奶牛喂食青貯玉米提高了30%的營養水平;再次,我們高官寨距離濟南遙墻國際機場非常近,是市里檢查秸稈焚燒的‘重點照顧對象’,青貯玉米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第四,公路危險的曬糧行為消失了;最后,青貯玉米還解決了扶貧問題。”

  “這幾年奶價始終處于低位,不少奶企都在賠錢做買賣,真可以說是舉步維艱。”他認為,在不能決定消費以及奶價的前提下,改變自己降低成本成為重中之重,當然,還不能以犧牲質量為代價。“我之前喂養奶牛都是進口苜蓿草,每噸到港口價就幾千元,我還得搭配干草、豆粕等飼料,公斤奶成本率高達2.2元~2.3元左右;現在使用青貯玉米作飼料,加上運輸、收割和發酵成本每噸才320元,再稍微搭配點干草就足夠了,公斤奶成本下降至1.6元~1.7元,在保障質量的前提下,奶的數量反而提高了15%,可救了我們奶農的命了。”郭紹剛說,合作社共有3400頭奶牛,1頭牛每年要消耗6噸~8噸的青貯玉米,與使用苜蓿草相比,合作社一天就可以降低成本1.2萬元,數字非常可觀。

  “糧改飼”助力脫貧攻堅戰

  2017年是濟南脫貧攻堅戰的關鍵一年。要確保貧困戶順利脫貧,必須做好、做大、做強產業。作為畜牧大市,相關政策可以對扶貧事業起到關鍵作用。

  據郭紹剛介紹,高官寨“糧改飼”項目啟動以來,共有114戶貧困戶得到了切實利益。“章丘區政府、區扶貧辦鼓勵我們流轉貧困戶的土地,價格是每畝1500元,這114戶貧困戶每年收入共計可增加50萬元。另外,按照國家規定,相關資金20%必須用于扶貧事業,比如“糧改飼”項目如果下發100萬資金,就有20萬用于扶貧。”

  章丘區于2016年成為國家試點以來,收購或生產1噸青貯玉米可以獲得60元補貼。筆者在濟南市畜牧獸醫局生產處獲悉,2016年章丘共有3萬畝土地“糧改飼”,年產量8萬噸,按照該區畜牧業發展情況來看,缺口依然很大,供不應求;高官寨鎮和附近的黃河鎮是章丘的產糧大鎮,共有7.8萬畝土地種植玉米,如果全部改為青貯玉米,預計產量在20多萬噸。

  未來仍需打破制約放飛“糧改飼”

  “‘糧改飼’改革需要具備幾個關鍵條件。”濟南市畜牧獸醫局副局長袁傳溪分析,現代經濟、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大規模機械化生產成為可能,這是“糧改飼”推廣的基礎條件。“將全株玉米收割時粉碎,必須使用大型收割機,并且土地要連成片進行操作。”

  而“糧改飼”改革的實現,還得益于長久以來國家推廣養殖規模化。“形成規模的養殖場才會使用奶牛TMR自喂技術,青貯玉米飼料才會派上用場。”他認為,現在的“糧改飼”改革還停留在試點階段,要想持續、良好地運行,還需要引導養殖戶走規模化生產的道路。“集約化生產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產量,只有這樣的良性運轉,才會讓‘糧改飼’更有意義。”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