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的高溫桑拿天讓不少市民食欲下降、吃不下飯,此時吃點水果再合適不過。繼本地葡萄上市后,長沙千余畝火龍果也成熟了。
瀏陽市古港鎮富根種植專業合作社栽有火龍果三十余畝,是長沙較大的火龍果種植基地。今日,走進該基地,放眼望去,果棚內紅綠相間,一排排植株上掛滿了如同紅燈籠般的果實。
基地負責人羅富根是長沙最早從事火龍果種植的一批人。2013年,他去浙江考察,無意中看到別人種的火龍果,驚為天人。當年便引進了100余株火龍果苗種植,次年就迎來豐收,“采摘價每斤二十元左右,供不應求”。
他介紹,火龍果屬于熱帶植物,在本土種植面臨不少困難,首當其沖的是“過冬”。長沙夏日氣溫偏高,與廣州等地一樣適合火龍果生長,不過一到冬天,問題就出來了。讓他印象深刻的是2015年的冬天,他因沒給基地做好保溫工作,結果導致果樹大面積爛葉子,“冬天過不去一切付諸東流。”
“在保溫前提下盡可能給火龍果棚增加透氣性。”現在羅富根已總結了一套經驗,他會根據氣溫給果樹蓋上兩到三層的薄膜“被子”,甚至有時候還會在果棚里放上火爐,以保證果樹安然過冬。即便如此,產量還是要比南方熱帶地區略低,“我們的火龍果一年只能成熟10批,而其他地方卻可達到12批。”
雖然火龍果在長沙種植已有五年左右的時間,但仍處在“養在深閨”的狀態。長沙市農業委員會科技教育處夏禮明解釋稱,本地火龍果尚未形成規模,基地里成熟的火龍果也沒有流向市場。
“長沙市民日常食用的火龍果大多從外地引進。”夏禮明說,外地火龍果在經歷長途運輸后,失去了原有的新鮮,而本地火龍果首先能保證的便是果實新鮮,“食在當地,食在當季。”
長沙市農業委員會經濟作物處長李朝暉介紹,長沙本地火龍果有1200畝,年產值7000萬元左右。目前,火龍果基地已進入產果期,市民可前往自助采摘,采摘時間從7月到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