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肅省徽縣大河店鎮火石村馬鞍梁原生態養殖合作社,一頭頭打著“耳標”的青泥黑豬在豬圈里搖頭晃腦地走來走去,天氣好的時候,它們還會到樹林里自由覓食“拉練”。
這些豬都將在網上銷售,“耳標”就如同它們的“身份證”,作為后續溯源的依據,買家只要打開相關頁面,就能實時查看最新信息,買家除可隨時觀察所認購的土豬的生長情況體驗網上養豬外,還可親自到合作社參觀自己預購的黑豬的生長環境。
待生豬出欄后,合作社將黑豬送檢,并放置追溯碼,然后雙方協商發貨方式,如果要活豬,消費者就可以直接到現場來認領;若需要線下冷鏈送到用戶手中,合作社會負責現場宰殺,肉塊分割,并分類整理,送相關部門進行檢疫檢驗,然后通過快遞發給客戶。由此,土豬的銷售進入“e時代”。
為了能讓養殖和銷售形成相輔相成的良性發展,徽縣組織部及鎮黨委政府還指導農戶組建了專業合作社,為土豬銷售提供高質量的貨源。與其他專業合作社不同的是,該合作社的53.5萬股金中,有群眾入股33.5萬元,還有縣委組織部為火石村注入股金20萬元(給14戶貧困戶和1戶返貧家庭共配股1.5萬元,村集體持股18.5萬元)。通過支部引領、村集體持股、群眾參股、貧困戶配股的方式,合作社實行公司化管理、市場化經營的模式。
村民分享到改革帶來的紅利。村集體持股18.5萬元,其中5萬元股金產生的紅利作為村集體經濟積累,剩余的13.5萬元股金所產生的紅利平均分配給貧困戶,幫助貧困戶脫貧后,13.5萬元股金按照每戶1000元的標準配股給46戶非貧困戶,剩余8.9萬元股金產生的紅利,用于返貧人員救助和村上基礎設施、老幼家園建設等公益事業。
同時,合作社為貧困戶提供了工作機會,優先使用貧困人員到合作社務工,貧困戶在分到配股股金紅利的同時還有一份務工收入,為貧困戶脫貧提供了“雙保險”。
預計到今年年底,該合作社可實現500頭以上的養殖規模,銷售收入有望達到100萬元左右。這意味著,貧困戶配股資金和入股資金將產生紅利1200元,集體股份產生的紅利分配給貧困戶5400元,兩項合計貧困戶戶均將增加收入6600元,貧困人口人均將增加收入1546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