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季,本是多肉植物的銷售淡季。但在江西省貴溪市歐綠農業(yè)發(fā)展有限公司種植基地,每天仍有兩大卡車的多肉植物從這里運出,發(fā)往全國各地。
“去年3月基地投產以來,我們平均每天能收到1000多單訂單,銷售額達到2000多萬元。”基地負責人萬四華告訴記者,多肉的需求比較分散,但他們通過電商平臺把這些分散的需求聚合起來,也能形成龐大的商機。
十多年前,美國學者克里斯·安德森首次提出“長尾”的概念,指出在互聯(lián)網經濟時代,許多不起眼的小宗商品也可匯聚成與暢銷品匹敵的市場。如今,在農業(yè)領域,就有許多和多肉一樣的小宗農產品都搭上了“互聯(lián)網+”的高速列車,形成了可觀的“長尾”效益。
在江西省吉安市峽江縣,32歲的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青年阮薪讓記者見識了“長尾”效益的魅力。幾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下,在網上銷售家電和保健品的他看到一位老人在路邊擺攤賣板栗卻賣出不去,于是幫他在網上進行銷售。沒想到,幾千公斤板栗幾天便銷售一空,而且價格比在路邊擺攤高出一塊多錢一斤。
這次經歷讓阮薪看到了商機:2012年,他和其他人一起組建了“贛農情”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賣起了峽江的土特產品。通過這一平臺,當地的楊梅、蜜橘、蓮蓬、紅薯、辣椒醬等100多種一直處于小打小鬧狀態(tài)的原生態(tài)特色農產品成了熱銷品。
“想不到吧,去年,我們賣這些不起眼的土貨銷售額竟達到1200多萬元,是以前賣家電和保健品時的兩倍多。”拿著厚厚一沓快遞單,阮薪興奮地笑道。
隨著互聯(lián)網經濟的發(fā)展,以往僅限于區(qū)域農貿市場內交易的小宗農產品也將和大宗農產品一樣,逐步實現“全球買”“全球賣”,“長尾”效益將進一步凸顯。
在江西永新縣,記者聽到了羅瓊的故事:兩年前,大學畢業(yè)后的他回到家鄉(xiāng),成立了日永月新農產品電子商務合作社,賣起了家鄉(xiāng)的醬姜、狗肉、醬蘿卜、橙皮、蜜茄等土特產品,并深受消費者歡迎。但去年以來,合作社陸續(xù)收到了一些來自馬來西亞、美國等地的訂單,這讓羅瓊倍感意外。
“他們訂了水酒、陳皮、豆腐、熏牛肉、醬蘿卜等,之后還多次追加訂單。”羅瓊說,真沒想到,通過電商,這些山溝溝里的土特產品不僅能賣出大山,還能賣到國外。
一個個小宗農產品大賣的故事,讓人們越來越深刻地意識到,今后應該是關注“長尾”、追求“長尾”效益的時代。
走進江西淘鑫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只聽到一片滴答敲擊鍵盤的忙碌聲音。這家成立于2013年的電子商務公司是淘寶“特色中國·江西館”的運營方。
公司董事長張耀華告訴記者,2014年開館至今,江西館入駐的商戶已從最初的200戶增加到2500多戶,增長11倍;入駐的農特產品數量也從300多種增加到現在的6000多種,增長近20倍;平臺交易額更是突破了20億元。
“這些入駐的商戶以前大多都是小打小鬧,沒有什么名氣的;現在,通過電商平臺,這些不起眼的小宗農產品也能形成‘耀眼’的產值。”她說。
來自江西省商務部門的統(tǒng)計顯示,2016年,江西涉農電商銷售額達323.7億元,增長75.6%。根據規(guī)劃,江西將繼續(xù)加快農村電子商務發(fā)展步伐,力爭到今年年底,實現農產品電商交易額超過500億元。
江西省商務廳廳長王水平說,當前,江西農產品網銷增速強勁,當地的茶葉、茶油、南豐蜜橘、廣昌白蓮、銅鼓竹制品等均成為網絡熱銷產品。在他看來,電商不僅重塑了農產品流通模式,加速了城鄉(xiāng)資源要素的流通和聚集,還為促進縣域經濟轉型、農業(yè)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