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水稻不施肥又不打藥,就用奇怪的液體噴幾次,咋就長得這么好?”眼看還有20天就要收割水稻了,江寧街道花塘社區30年的“田把式”陳德福還沒弄明白,為什么自己地里的水稻個頭普遍要比別家的高。
陳德福口中“奇怪的液體”是南京楚天生物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技術總監、南京“321人才”畢景陽開發出來的生物液態肥。這種液態肥能主動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當植物養分,又能在葉面形成保護膜,防止害蟲入侵。今年40畝晚稻試驗后,預計不僅能降低種植成本,畝產還可以增加三成。
記者在現場看到,參加試驗的稻子個頭普遍比較高,相對粗壯,所有的稻穗也很光滑。而不遠處當地農民自家種的稻田里,很多稻穗上都有綠色的霉斑。陳德福告訴記者,他數過了,一株穗上有158粒稻米,估計一畝產量最起碼能有1100斤,而當地原來收成最好的稻谷不過900斤,“說實話,種了這么多年稻,我從來沒見過長得這么好的稻子。”
陳德福是當地的農民,本來有3畝地,去年被楚天生物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統一流轉,用作試驗田,閑來無事的陳德福也為公司打工。
“秧苗剛下田的時候,我就準備按照老傳統施肥打藥,結果老板讓我啥也別干。后來幾次到了該催肥治蟲的當口,老板讓我稀釋了一瓶褐色的液體噴在葉面上。我當時心急,差點還和老板吵起來。”現在看看不打藥不施肥的水稻長這么好,他才相信了高科技種田還真有一套辦法。
在紫金(方山)科創特區,記者見到了這種神奇的生物液態肥:褐色,聞起來還有股淡淡的香味。畢景陽介紹,這是他研發了30多年的產品,主要從植物中萃取液體,然后和微生物菌體合成。這種液態肥可以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到植物葉莖上,進行高強度光合作用,形成淀粉和蛋白質,促進植物生長。這種液體還可以在植物葉面形成保護膜,比如今年長江中下游普遍由稻飛虱引發的灰霉病,也就是稻穗大面積變霉,試驗田也沒有“中招”。
南京楚天生物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準備將生物液態肥產業化,大量投入市場,讓農民得實惠,讓老百姓能吃到綠色、環保、健康的農產品。公司負責人張大新算了一筆賬:一畝田正常用農藥化肥,成本至少五六百塊。而且這幾年暖冬,病蟲害高發,很多農民都用高毒農藥,殘留非常厲害。而用這種生物液態肥,不僅成本可以降低一半,而且天然、綠色、環保、健康。
據介紹,除了在南京試用外,該產品還在江西、上海、海南等地廣泛試用,效果都很不錯。公司正在辦理產品上市手續,并建造產業化生產廠房,預計明年將在寧推廣使用到萬畝稻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