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離石區吳城鎮上王營莊村,一排排錯落有致的蔬菜大棚呈現在眼前,剛推開大棚門,一股熱浪便迎面撲來,紅色的西紅柿、鮮綠的黃瓜、綠油油的各類蔬菜生機盎然。
吳城上王營莊村菜農李祥田種植大棚蔬菜有好多年了,如今,日子也是過得越來越好。他說,從建起塑料大棚后,效益比大田好的多,因為這種種植方式不僅省工、省農藥,而且長勢比大田好,菜的銷售自然也快、價格也高,現在一個大棚一年掙個三、四萬元不成問題。“政府號召農民種植蔬菜,真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大好事。對于農民自身來說,種植蔬菜讓土地增了值,腰包越來越鼓;對于社會來講,市民的“菜籃子”越來越豐富。”吳城上王營莊村菜農李祥田指著自己的蔬菜大棚高興地說。
在離石區像李祥田這樣的人已經越來越多,大棚蔬菜已經讓該區的很多農民從種傳統農作物改行種植省力、增收的蔬菜大棚。而在離石區的整個蔬菜種植發展過程中,吳城鎮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在信義鎮嚴村蔬菜大棚里,種植能人高馬云正在滿頭大汗地摘西瓜。“剛才有幾個游客把上午摘的都買走了,再摘點擺出來。”一邊給樂呵呵地介紹道,一邊把西瓜擺放在自己棚前的攤位上。“今年的西葫蘆、西瓜、甜瓜等蔬菜水果產量有了提高,蔬菜大棚經濟效益明顯提高。目前,年收入可達四萬余元,真正摘掉了貧困的帽子。”說起自家的蔬菜大棚,高馬云難掩心中的喜悅。
今年以來,離石區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這一目標,按照“宜菜則菜、宜果則果、宜菇則菇”的原則,依托吳城,信義兩大農業園區,鞏固現有1300畝設施蔬菜種植,大力扶持以鵬昊種植專業合作社及碧野青農場為代表的休閑采摘農業,在傳統蔬菜品種的基礎上,積極發展櫻桃、火龍果、草莓、葡萄等觀光采摘品種。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動力,立足資源優勢、不斷調整種植結構,推廣新技術的應用、引進新品種、創建名牌及農產品認證等措施推動了全區蔬菜的較快發展。在具體的項目實施中,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給農民進行現場技術指導。同時,將開展技術宣傳培訓作為示范推廣的重要手段來抓,利用農忙期間開展技術培訓。并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基地,選派業務能力強的技術骨干蹲點搞示范,以示范點輻射帶動周邊農戶,從而起到了良好的種植效果。
如今,發展設施大棚蔬菜現在已逐漸成為離石區當地許多農民看好的一條致富小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