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千年川藥種出新“品”味

   日期:2017-06-20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_zx    瀏覽:139    評論:0    
 

  “無川藥不成方”。我省擁有中藥資源5340多種;川產道地藥材49種;常用重點中藥材有312種。三項指標均位居全國第一。

  變中醫藥大省為強省,四川中醫藥產業發展迎來難得機遇。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做強川酒、川茶、川菜、川果、川藥、川豬等特色優勢產業。“中藥材正成為我省第四大特色種植業。”省農業廳負責人表示,到2030年全省中藥材種植面積將達300萬畝(農業部分),綜合產值達1000億元,并建成全國最大中藥材產業基地。

  不過,道地藥材品種發展不充分、品質不穩定、品牌不響亮等問題是川藥發展的瓶頸。記者近日走訪成都、綿陽、樂山等主產區發現,各地通過緊盯市場新需求,著力提品質、強品牌、增品類,千年川藥已種出可喜的新“品”味。

  A品質更優強化綠色栽培和仿野生栽培

  6月的三臺縣,熱浪滾滾,5萬畝嫩綠麥冬苗“躲”在套作的玉米稈下茁壯生長。

  6月16日下午,三臺縣靈興鎮清水村村民劉敏匆匆到鎮上電商服務中心,請農藝師呂開廣給自家麥冬開份治病處方。給麥冬開處方、為農藥使用建臺賬,在三臺已執行多年。“賣貨時亮處方,證明用藥符合要求,才能賣好價。”劉敏說。三臺縣農業局總農藝師向榮光表示,三臺縣麥冬產量占全國70%,出口量更占全國80%,不把好安全關,根本叩不開日韓等市場大門。

  記者走訪發現,綠色栽培正成為中藥材種植新風向。以樂山市金口河區為例,當地拒絕使用農藥、化肥、添加劑等,讓烏天麻變“綠”,天麻素含量比中華藥典規定的高出1倍多。

  仿野生栽培正成為發展新模式。省農業廳經作處負責人介紹,仿野生的生態種植方式可從源頭上提升質量安全。夾江縣藥農就專門尋找荒山坡、亂石坡,仿野生種植名貴中藥材疊鞘石斛,規模已達1.4萬畝;金口河區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種植川牛膝,理化指標更優,已帶動1000多農戶戶均增收5000元。

  我省具有生產綠色和有機藥材的生態條件,“但發展不足,道地安全生產基地不夠,川藥綠色、有機生產近年正在全力起步。”省農業廳相關負責人介紹。

  我省將從建立良種繁育園、標準化生產園及檢驗檢測中心等“三園四中心”突破。“主抓25個生產重點縣,建設大宗中藥材良種繁育基地20個,重點推進20-30種道地和優勢藥材基地建設。”省農業廳經作處負責人透露,重點鼓勵發展綠色有機藥材,嚴控農藥、化肥、激素使用,禁止使用劇毒、高毒農藥,開展重金屬、農殘等指標檢測服務,重點產區要例行檢測,筑牢品質安全網。

  B品牌更響多措并舉提升產品優勢和話語權

  “從前,成都拉黃包車的師傅每人胸前掛塊川芎,緩解心血管壓力。”提起川芎,彭州市敖平鎮農工辦主任鄧武有點不完的贊,他特別舉例,著名的速效救心丸主要成分就是川芎。

  敖平鎮是川芎道地產區,種植面積3萬多畝,年產量6000噸至8000噸,均居全國第一,2016年獲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登記保護,還榮獲首屆中國成都國際農業博覽會金獎。鄧武坦言,川芎在業內名頭很響,但距家喻戶曉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品牌建設,是四川中藥材發展短板。2015年底,全省中藥材種植面積達179萬畝,生產規模居全國第五,但川藥品種多、名牌少,尤其是知名區域和企業品牌少。“缺乏像長白山人參、寧夏枸杞、云南三七一樣的拳頭品牌。”省農業廳相關負責人表示。

  多地已積極突破。彭州敖平設置地理標志和區域公用商標使用門檻,要求從事川芎銷售的單位統一質量標準和包裝,并通過川芎產業論壇、投資洽談、商貿交流等提升知名度;三臺2005年就注冊“涪城麥冬”商標,眼下正全力打造全國麥冬產業最大的種植基地、交易集散地和科研精深加工聚集地……

  “多措并舉壯大品牌,不斷提升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的標桿優勢、話語權。”省農業廳經作處負責人表示,每年敖平鎮的川芎尚未收獲,同仁堂、九芝堂等國內知名中藥企業的訂單已紛至沓來。

  全省中醫藥大健康產業“十三五”發展規劃提出,到2020年新增3個以上川產道地藥材地標產品。“還將認定30個中藥材地標產品和一批無公害、綠色基地。”省農業廳相關負責人透露,我省將聚焦產區集中、附加值高、市場前景好、發展后勁足的道地藥材,由政府牽頭培育成如寧夏枸杞、云南三七那樣帶動全產業鏈發展、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優勢品牌,構建起“川藥”品牌體系。

  C品類更全全產業鏈拓展+“接二連三”融合發展

  在三臺四川代代為本農業科技公司展示大廳,記者并未看到麥冬原料的蹤影,飲料、茶葉、酒、面膜、香皂等卻應有盡有。“全部由麥冬加工而來。”公司常務副總沈傳坤主動解惑。

  經過兩三年探索,代代為本公司已形成10多個加工品類。

  而敖平不僅開發出燉品、酒飲、茶飲、拌菜等川芎特色餐飲宴產品30余種,川芎牙膏等日用品也不斷投放市場。

  當前,川芎、麥冬尚未進入藥食同源目錄。向榮光介紹,麥冬新食品8項科研實驗今年底就能完成,明年初就能啟動申報納入目錄的安全性評估。我省已明確,推動更多川產道地藥材進入國家藥典和藥食同源、新資源食品目錄,選擇2-5個符合藥食同源要求的川產優勢特色中藥材,實施從規范化種植、提取物到藥品生產及其衍生品的全產業鏈開發。

  “接二連三”成為川藥進軍新方向。進入敖平鎮必經之路上,“中國川芎第一鎮”牌樓異常顯眼。鄧武表示,2020年前敖平將建成集觀光休閑、文化創意、康養醫療于一體的川芎主題小鎮。三臺則啟動中國麥冬健康產業園、花園麥冬特色小鎮等發展規劃。

  古老的中藥種植更是與現代互聯網緊密結合。今年8月底,敖平川芎產業孵化園項目就將面世,四川本土知名電商企業中藥材天地網將入駐,打造中國最大的川芎電商基地。“建設1個標準化國家級川芎交易平臺,成為全國川芎市場價格形成中心和信息發布中心。”鄧武介紹,此舉將極大提高敖平鎮在川芎市場定價權力。

  省農業廳經作處負責人表示,我省將形成一批以中藥材為特色的農莊、景區,開發推廣一批中藥材旅游路線,發掘一批特色中藥材藥膳,將中藥材融入川酒、川茶和四川泡菜等特色產業領域,探索中醫藥大健康消費模式。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