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慶區南曉鎮大滿村是一個邊遠的山村,山多地少,傳統的水稻、甘蔗種植無法讓村民走上致富的道路。
面對家鄉發展的“瓶頸”,2015年,大滿村青年農振飛站了出來,他與村委、扶貧工作隊商議利用家鄉的青山優勢和遍山的竹林帶領村民發展中華竹鼠養殖,讓村民跳出傳統的種植模式,走一條特種養殖的致富道路。
如今,大滿村26戶貧困戶通過小額信貸等方式,入股良慶區宜民中華竹鼠養殖專業合作社(共納入22戶)、南寧市雙泉禽畜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共納入4戶)。由此,全村貧困戶特色產業覆蓋率達100%,貧困戶參與養殖竹鼠、土雞等,獲得特種養殖收入或入股分紅,經濟收入明顯增加。
特種養殖 治窮有方
近日,記者前往南曉鎮中華竹鼠養殖示范基地,這個基地分三個養殖區,其中一個養殖區為“大滿村貧困戶養殖區”,這里設備齊全,有統一的中央空調,有中華竹鼠產子專用的格子,每個格子中都養殖有一對中華竹鼠。由于有專人管理,養殖技術成熟,基地里的中華竹鼠毛色發亮,體型壯碩。
大滿村北級坡貧困戶方禮檢是當地因學致貧的典型,家里兩個孩子一個讀高中,一個讀初中,各種花費讓這個家庭無法承受。方禮檢一家僅有兩畝多地,種些水稻、甘蔗,一家四口生活窘迫。中華竹鼠特種養殖的到來,讓這個家庭從傳統農業種植模式中跳了出來,有了新的天地。
為了改變貧窮的面貌,從去年8月份開始,方禮檢每天都到南曉鎮中華竹鼠養殖示范基地學習養殖技術。“竹鼠養殖不僅收益好,還可以發揮我們這里竹林資源豐富的優勢。”方禮檢告訴記者中華竹鼠養殖對勞動力要求不高,但對養殖技術要求高,所以得多學習。
方禮檢告訴記者,今年,他獲得了中華竹鼠養殖分紅5000元。隨著中華竹鼠產子量的增多,明年他的分紅收入能有2萬到3萬元。對方禮檢和參與特種養殖的貧困戶來說,脫貧只是時間問題。
發展竹鼠養殖是一條適應大滿村當地優勢的致富路。
能人帶動 共同富裕
36歲的農振飛長期在外做生意,是一個實干青年,在村里頗有威望,受到村民的擁護。
“為了讓貧困戶早日脫貧,新建的貧困戶中華竹鼠養殖區建設規格更高,設備都是全新的。”農振飛引入中華竹鼠養殖項目后,于2015年成功建起了中華竹鼠養殖示范基地。
針對致貧原因分類施策,不搞形式,不做虛功,大滿村經過努力探索,找到了適合自身發展的路子。為了配合村里的扶貧工作。2016年,農振飛成立了南寧市良慶區宜民中華竹鼠養殖專業合作社,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形式,大力推廣中華竹鼠特種養殖,帶領村民與貧困戶走農業產業化道路。合作社不僅讓大滿村的貧困戶參與入股,周邊村的60戶貧困戶也加入進來。現在合作社吸納了82戶貧困戶。
在當地政府和扶貧工作隊的指導幫助下,農振飛成功帶動當地村民特別是貧困村村民致富。貧困戶在三年貸款期內分別以入股本金的8%、8.5%、9%的比例獲得股份紅利。同時,貧困戶以貸款金額參與合作社經營管理,學做相長。通過“輸血”與“造血”相結合,有效補齊貧困戶的發展短板,帶動貧困戶拔窮根,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脫貧攻堅 鄉村巨變
2014年,大滿村被列為貧困村,基礎設施落后、無村集體經濟、傳統產業水平低、新興產業起步晚、致富能人缺乏。在脫貧攻堅工作的推動下,大滿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地政府先后投資40萬元建設大滿村團騰坡公共服務中心,目前公共服務中心已建成,成為全村2800多人的文體娛樂場所;投資361.4萬元建設大滿村大擬至壇白、小滿至那文、北級坡至六袍等5條扶貧道路硬化項目,硬化通屯道路6.5公里;投資20萬元修復大滿坡—蘭東坡—大擬坡損毀道路579米;通過“一事一議”模式,投資94.7萬元完成大滿坡、小滿坡、團騰坡、北級坡屯路建設6.1公里,解決了1300多人出行難問題。
“以前出門是泥路,大伙晚上也沒有文娛活動,地里隨便種點東西,周邊村總笑我們‘原生態’。”大滿村委主任張明興說,現在可不一樣了,村民晚上可以去公共服務中心唱歌跳舞,種養也有人引導,現在的大滿村才是真正的宜居生態。
在能人效應的帶動下,大滿村集體也投資30萬元入股良慶區宜民中華竹鼠養殖專業合作社,投資21萬元入股新翠果蔬專業合作社,投資20萬元入股雙泉禽畜養殖合作社。村委以入股額10%的經濟收益取得年底分紅,以保底方式不斷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
大滿村不滿足于當下成績,為了讓特色產業進一步多元化,產業化規模進一步提升,村里還引入了南寧市產業投資集團廣西金牛公司。目前,該公司工作隊正引導村民通過土地流轉進行產業調整,在大滿村北級坡建設現代化果蔬基地,實施水肥藥一體化種植紫玉淮山和黑皮冬瓜;建立150畝牛大力種植培育示范園,實行高效農業種植,引導村民因地制宜發展生產,提升農業產值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