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努力實現農牧民向生態生產生活良性循環的轉變

   日期:2017-06-05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_zx    瀏覽:196    評論:0    

  “四個轉變”的第四個轉變是“從農牧民單一的種植、養殖、生態看護向生態生產生活良性循環的轉變”,這是農牧業發展從平面到立體的一個全新認識、全新定位,是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青海化的最新成果,也是落實“四個扎扎實實”重大要求的最好抓手。順利推動這一轉變,需從以下方面努力。

  明確農牧業發展方向。堅持以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圍繞農牧業提質增效、農牧民樂業增收、農牧區綠色發展,加快農牧業結構調整,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完善農牧業經營體制機制,健全農牧業支持保護體系,構建農牧民持續增收機制,走產出高效、綠色優質、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牧業現代化發展道路。為此,要充分利用農牧業資源優勢。全省有天然草場3645萬公頃,天然草場面積占全國草場面積的十分之一,居全國第4位。青海是全國五大牧場之一,世界“牦牛之都”、中國“藏羊之府”名副其實,牛羊“吃的是冬蟲夏草,喝的是礦泉水”,就是生動而形象的寫照。

  調整優化農牧業結構。青海部分農畜產品供求存在結構失衡、要素配置不合理、資源環境壓力加大等問題,成本攀升與價格低迷、規模偏小與品質不高、小生產與大市場連接不緊、產業融合與轉型升級不夠、增效與增收難度加大等諸多矛盾。適應市場優質化、個性化、多樣化的需求,弱勢產業壓規模、去產能,優勢產業提質量、促融合,補齊短板,提升特色。這是當前和今后全省農牧業需要重點解決的難題。種植業按照“減麥擴草、穩油增蔬、控薯護藥”的思路去調整;畜牧業按照“穩定生豬、發展牛羊、適度特種養殖”的思路去努力;漁業方面將合理控制水體養殖強度,在確保水環境絕對安全的前提下,適度發展沿黃流域冷水魚網箱養殖,著力建成國內最大的鮭鱒魚網箱養殖基地,打造全國冷水魚健康生態養殖試驗區。

  改革傳統生產經營方式。抓好設施農業、規模養殖、飼草基地、漁業生產精細化管理,向管理和規模要效益。穩定設施農業、露地蔬菜保有面積,把突破口放在推進科技種植,提高種植率、擴大產能上來。堅持“種好草、養好畜、產好奶”,優化養殖布局。繼續做大做強冷水魚產業,延長產業鏈,打造漁業示范區。進一步創新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方式,培育專業大戶、家庭農牧場、專業合作社、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扶持新型經營主體創新創業。多元化培育新型職業農牧民,把促進規模經營與帶動農牧戶增收結合起來,特別是與產業脫貧攻堅工作結合起來,通過經營權流轉、股份合作、代耕代種、托管代管等多種方式,加快發展土地草場流轉型、土地草場入股型、科技服務帶動型等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探索各具特色的規模經營形式和路徑,帶動貧困農牧民穩定脫貧。海北藏族自治州的生態農業,已經慢慢形成生態與經濟兩個系統的良性循環,逐步實現經濟、生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比如:祁連羊肉每斤價格為22元,精細切割后的羊排為30元,有機肉每斤為68元。雖然價格較高,但祁連每年出產1萬噸左右的羊肉,在市場上供不應求。按照80%是綠色羊、20%是有機羊的比例,一年的收益達到7億元左右。這讓人看到青海從經濟小省向生態大省、生態強省轉變的決心、能力。

  著力降低農牧業生產成本。降低農牧業生產成本,是綠色發展的必然要求。離不開農牧科技和社會化服務水平的提升,更是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本要求。其一,適度規模經營,降低平均成本。調查顯示:經營規模達到2公頃以上的農戶,對農業機械、新品種、新技術和社會化服務的使用率會明顯提高,可降低直接生產成本和間接生產成本,減少農民生產支出;可全面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資源配置效應和農業科技進步效應明顯,有利于提高單產。比如規模經營的水稻畝均機耕作業費可降低25-30元,畝均節約30%以上,單產普遍要高出50公斤左右。其二,發展農業科技,降低多元成本。新興的“3R”技術從節水、節地、節肥、節料、節能等多方面入手,可減少農業生產資料投入、降低物化成本。精準施肥、測土配方施肥等技術可在不減少產量的情況下,使化肥使用量減少20%-30%、總成本降低15%-20%。其三,創新經營體系,降低交易成本。通過培育新型農業服務主體和發育農業服務市場,引導代耕、代種、代管、代營的縱向分工與服務外包,擴展農業的分工經濟性,同時拓寬農業經營主體融資渠道,有效降低農業經營組織的運營成本。如:通過“互聯網+現代農業”方式,廣泛運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降低交易中的信息成本;要整合、延伸農業產業鏈,通過簽訂長期合作合同等降低議價成本、決策成本、監督成本。

  建立高素質的現代職業農民隊伍。發展現代農牧業發展,農牧民是主力,實用性人才是關鍵。我們應當把培養職業農民作為培育農牧業新型經營主體的重要環節。具體來說,應當在全省范圍內廣泛開展全方位立體式的農牧業人才培訓,培育一批能夠從事種養業的“土專家”、“田秀才”;加大對種養大戶、家庭農場主等的培訓,建設一支農牧業職業經理人隊伍;建立長效的職業農牧民培育機制,通過建設創業培訓基地、示范基地等平臺,著力提高農牧民素質,讓農牧民不再是身份的象征,而是令人向往的職業。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