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二下午,記者來到位于鎮海九龍湖鎮西河村的科奧農業科技園。成排的果蔬大棚里,一片生機盎然。幾名工人正忙著將新鮮采摘的青菜、蘿卜、包菜、芹菜等,按照訂單分類打包,送上冷藏車。不一會兒,5輛配送車魚貫駛出基地,“下午5時之前,這些蔬菜全部送到鎮海、寧波的4個供應點,當晚就能‘走’上顧客的餐桌”,科奧農業科技公司負責人李柳生說。
“科奧”農業是寧波近郊最大的蔬菜基地之一,每天有近萬公斤的各類新鮮果蔬從田頭源源不斷供應市場。與很多其他基地不同的是,“科奧”實行訂單化生產,與很多大單位、機構掛鉤,產出的果蔬直接送進單位食堂。李柳生說,盡管基地不愁銷路,“我們一直在琢磨,想把辛苦種出的好產品最快送到消費者面前?,F在,網絡銷售開啟了一扇新的市場之門”。
人到中年的李柳生是河南人,大學專攻畜牧獸醫專業,20世紀90年代時作為人才被引進到鎮海。摸爬滾打10幾年之后,已成為畜牧專家的老李卻出人意料地改行,當起了菜農。2010年,他承包了200畝地,引種夏季耐高溫、耐病蟲害的青菜品種以及青果小番茄等,補充當時的市場空白。此后的六七年間,李柳生遇到過幾次嚴重臺風災害,也經歷過“顆粒無收”甚至借債度日的困境,但這個頑強的北方漢子一次次挺了過來。“種菜是良心活,只要實實在在地付出,顧客就會認可”。依靠嚴格的標準化種植管理和生態化綜合防治措施,“科奧”農業出產的無公害農產品受到越來越多客戶的賞識,基地規模擴大到800畝,成為市菜籃子商品供應基地和寧波市、鎮海區兩級的“放心蔬菜生產基地”。
照顧好大客戶,同時也要做好小生意。基地每天產生的富余果蔬如何善加利用?三年前,電商才起步,對市場異常敏銳的李柳生便嘗試借助“互聯網+”,謀劃實施果蔬O2O銷售?;爻闪⒘穗娚坦?,并引入了二維碼溯源系統,產出的每個蔬菜包裝上印上二維碼和條形碼。消費者只要用手機掃一掃,蔬菜農藥殘留檢驗、出貨時間等信息,會立刻反饋到手機上,“吃得更放心”。
開展果蔬網絡銷售,最大的難題就是保鮮。李柳生說,開始的一年多,基地委托物流公司實施配送,但最后沒成功,“物流配送環節太多,有時同城運輸要走兩天,等蔬菜送到客戶家,很多已蔫掉了”。特別在夏季,只要配送一延誤,葉菜會很快變質,導致退貨和損耗。
出師不利,李柳生沒有氣餒。他仔細總結之后,想出了另外一種新模式:定時定點配送,顧客就近取貨。去年年初,“科奧”農業成立了自己的車隊,自己做配送。“網銷的面不能鋪得太大,我們瞄準城市白領家庭群體,提供更為精準的訂單化服務,滿足個性化需求”,李柳生以農貿市場為原點,先后在鎮海招寶山街道和寧波的興寧路、鼓樓開設了4個供應點,為附近的居民提供網絡鮮菜訂購配送服務。目前,“科奧”網銷蔬菜實行每周二、周五配送一次,客人提前一天下訂單,基地當天早上按單配貨,下午發車送達,顧客下班時到就近的供應點取貨,晚上就能吃。這樣一來,“科奧”基地實現第一時間將新鮮蔬菜送到市民餐桌上,“因為蔬菜的品質好,又能自由搭配,售價比超市還略便宜些,受到了很多市民的歡迎”。
據了解,去年,“科奧”的蔬菜網銷額有300多萬元,“因為口碑效應,今年客戶量增加很快,有望做到1000萬元的銷量”,李柳生告訴記者,眼下他籌劃通過與莊市街道部分物業公司合作,把蔬菜直接配送進小區,這樣,居民在家門口就能收到新鮮蔬菜,像接收快遞一樣方便。在“科奧”農業園大門上,“科學、高效、生態、安全”8個大字分外醒目,這也是李柳生種菜的“座右銘”。老李說,“我有個夢想,要讓綠色田園與市民餐桌實現‘零距離’,讓大家吃到更新鮮、更放心的農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