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東市平安區石灰窯回族鄉上法臺村藥材種植基地,一些群眾正在和藥材種植合作社負責人梁龍賢一起探討當歸的藥效和經濟效益。如今,這小小的當歸已成為石灰窯回族鄉村民增收的新方式。
祁多成是上法臺村的一名貧困黨員,由于年齡偏大、沒有專業技能,外出打工受限,全家經濟收入僅靠22歲的兒子打工維持。2017年,平安區繼續扎實推進扶貧攻堅10大重點工程,產業扶貧成為重中之重,而祁多成所在的石灰窯鄉上法臺村成為全區藥材種植輻射中心,帶動附近周邊貧困人口發展特色產業。
種植藥材,對于這個一直以種植馬鈴薯為主的小村莊來說,確實是一件新鮮事,村民們心里都沒有底,到底應不應該種?為了讓村民們打消顧慮,解決單打獨斗、技術資金不足等問題,鄉政府通過召開座談會、經驗交流會等多種形式,積極宣傳藥材種植的好處,讓大家轉變種植觀念,依托平安龍賢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走“新型主體帶動發展”之路。同時,積極發揮黨員的帶頭作用,做致富帶頭人,以自身的致富實踐,教育引導貧困群眾克服等、靠、要的思想,激發困難群眾的致富愿望。
祁多成作為村里的一名老黨員,通過一段時間的了解、學習,他在思想上已經對藥材種植有了一定認識,他覺得自己作為一名黨員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而這份責任必須落實在行動上。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對藥材種植一竅不通的他,在區政府的支持和引導下,在藥材種植合作社的帶領下,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每天起早貪黑吃苦耐勞,開始學習種植中藥材。由于種植技術和經驗的缺乏,剛開始種植規模較小,利潤單薄。通過合作社的技術服務,祁多成的種植技術不斷提高,種植觀念不斷更新。
在鄉“固定黨日”活動上,鄉政府還專門邀請了藥材種植的專家,為村民們答疑解惑,傳授技術。今年,合作社為祁多成無償提供了種子,他種植了0.7公頃的當歸,預計每畝平均可以增收6000至7000元。他高興地說:“現在不用出遠門,在家門口不僅可以掙到錢,還學到了種植藥材的技術。說實話,這一次我對脫貧致富充滿了信心。”
在家門口就能掙到錢,這對于村里的貧困戶來說是再好不過的事情了。上法臺村由于地處腦山地區,再加上交通不便等原因,群眾的經濟收入一直不高。為了讓群眾盡快實現脫貧致富,平安區立足各鄉鎮不同的資源稟賦和產業特色,培育、發展能帶動貧困群眾穩定增收的致富產業,石灰窯鄉充分利用自身優勢資源,在上法臺村依托平安龍賢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以“合作社+農戶”的形式種植藥材66.7公頃,輻射帶動周邊村貧困戶,以資產收益的方式,使農戶分得紅利,并在合作社取得務工收入。預計年內貧困戶人均可增收1500元左右,為上法臺村實現脫貧致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為了打贏脫貧攻堅戰,平安區的每個鄉鎮都有著自己的特色產業發展規劃,將貧困戶全部納入現代農牧業產業發展體系中,實施“一戶一法”、“一村一策”,緊緊圍繞富硒資源優勢,按照種養結合的循環生態農業模式,突出發展富硒禽蛋、大蒜、馬鈴薯、燕麥、牛羊肉為主的集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五大富硒產業鏈”和中藥材、食用菌、樹莓等特色種植業。
通過互幫互帶等形式,積極發揮黨員在精準扶貧工作中的先鋒模范作用,加強以村黨組織為核心的村級組織配套建設,提高貧困村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抓好村黨組織帶頭人隊伍建設,增強基層黨組織帶領群眾脫貧攻堅的能力和水平,鼓勵和扶持貧困戶參與拉面經濟、交通運輸、家政服務、勞務輸出和商貿流通等產業,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進一步拓寬困難群眾增收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