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遼東山區滿眼嫩綠,踏入遼寧省撫順市清原滿族自治縣英額門鎮椽子溝流域,大面積破土而出的中藥材盡收眼底。公路兩側,三五成群的藥農正在忙碌。在一片玉竹地里,藥農張兆軍對記者說,“今年我種植藥材30畝,年收入估計有二三十萬元。以前種玉米,辛苦一年,每畝賺不到300元,與現在一畝上萬元的收入相比真是天差地別”。
清原縣按照“一縣一業”的發展思路,大力發展中藥材產業,現在已成為遼寧省最大的藥材生產基地。據介紹,僅英額門鎮的中藥材種植面積就達2.92萬畝,種植戶3300戶,技術人員近千人。其中龍膽草種植面積就達1.2萬畝,成為名副其實的中藥材種植專業鄉鎮,被省農委評為“遼寧特產龍膽之鄉”。
清原縣農業產業化辦公室主任王文敏告訴記者,清原縣發展中藥材產業的優勢得天獨厚。據中國科學院沈陽生態研究所環評報告評價,“清原縣以農業為主,空氣清新,水質優良,基本維持自然生態系統狀態,各項指標均能滿足綠色食品產地環境質量標準”。清原縣境內野生道地中藥材有560余種,可開發的大眾中藥材有104種。
近年來,遼寧省加快了保護大伙房水庫的步伐。上游水源地生態保護投入力度的加大,為清原縣發展生態農業、擴大綠色中藥材種植提供了機遇。而且,當前用天然藥物代替化學藥品已成為國際醫藥發展的趨勢,中藥的特色和優勢日益受到人們的青睞,國際市場對中藥材的需求量快速增長。
鑒于這些有利條件,從2010年起,清原縣把發展中藥材產業作為調整農業結構、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2014年至2015年,清原縣在省市的支持下,著力做好大伙房水源保護區有機農業示范基地建設項目,發展有機中藥材37342.7畝,項目涉及7個鄉鎮、15個經營主體,流轉土地2.8萬余畝。通過調整種植模式,實現中藥材產業有機、綠色種植,并明確了中藥材產業的主導方向。清原縣還在河北安國、安徽亳州等大型藥材市場設立了信息站,及時掌握市場動態,為藥材生產、銷售提供可靠依據。通過藥材經紀人、合作社、藥材加工企業帶動,全縣藥材產量與質量不斷提升、市場銷售穩定,產業前景廣闊,農民發展中藥材的積極性日趨高漲。
椽子溝村全村487戶農戶中90%以上從事中藥材生產,村里引進了龍盛藥材加工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帶領村民共同致富。該村還形成了集藥材生產、種苗繁育、科研培訓、品種展示、示范推廣、旅游觀光、藥材加工、藥膳產品開發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產業鏈條。
現在,清原縣正不斷探索多種產業融合模式,不僅在藥材生產上下功夫,還注重成立合作社、家庭農場,組建藥材加工廠,將中藥材生產、加工和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相結合,傳揚藥材文化,創造良好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