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安徽時對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扎實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等作出重要論述,特別強調指出,發展現代農業,要在穩定糧食生產、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基礎上,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努力走出一條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一年來,安徽各級干部群眾認真學習領會、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以構建“三大體系”為主要抓手和重點任務,努力探索綠色轉型發展的農業現代化發展道路。
落實發展新理念,“三大體系”建設扎實推進
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農業產業體系更趨完善。通過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計劃,整合農業產業鏈、要素鏈、利益鏈,發展農產品倉儲、保鮮、物流電商等新興流通業態,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深入推進。涌現了郵樂農品、三只松鼠等本土農業綜合電商平臺,全省開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營銷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達到1198家,全年農產品電商交易額247億元。利用“旅游+”“生態+”等模式,推進農業、林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去年新增省級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5個、示范點20個,新增一村一品專業示范村(鎮)45個。全省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產值達到9900億元,增長6.6%,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的比上升到2.13:1。實施“綠色皖農”品牌培育計劃,品牌帶動農業發展轉型升級效應更加明顯。
現代生態農業全面推進,綠色生產體系漸成主導。在全國率先發展品牌糧食生產試點,建立品牌小麥、水稻生產基地1092萬畝。推進畜牧業綠色低碳循環模式攻關,規模化養殖比重達到71%;大力實施水產綠色健康養殖,推廣綜合種養面積70萬畝。率先在2個市、30個縣開展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示范創建。實施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攻堅戰,創建15個綠色高產高效示范縣,建立300個綠色增產示范區、示范村和示范家庭農場,創建省部級畜禽標準化養殖示范場59家。全省名特優水產品養殖面積465萬畝,稻漁綜合種養面積70萬畝。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3.4%,比上年提高1.9個百分點。
農業農村改革繼續走在前列,農業經營體系逐步完善。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攻堅年活動,已確權面積和發證農戶數均占總數的95%以上。全年耕地流轉率達到近50%,全省80%的縣市和90%的鄉鎮建立土地流轉交易中心。選擇11個縣的13個村開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改革試點。全面推開農業“三項補貼”改革,推動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向市縣延伸,累計擔保金額超10億元。整合財政資金建立風險補償基金,在24個縣開展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發展試點,累計發放信用貸款9.2億元。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新評選300個省示范家庭農場和131個省示范農民合作社。截至2016年底,全省在工商部門注冊登記家庭農場5.4萬個、農民合作社7.7萬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2.5萬多個。
明確主攻方向,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步伐
突出三產融合發展,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構建農業現代化產業體系,重點是解決農業資源要素配置和農產品供給效率問題,必須用工業理念抓農業,用市場思維抓農業,加快推進三產融合發展。一是推進農業全產業鏈發展。重點推進農業主導產業的上下游產業、產前產中產后有效連接和延伸,打造一批產品競爭力強、市場占有率高、影響范圍廣的農業企業和全產業鏈集群。二是大力發展農副產品與食品加工業。主攻大宗農產品和區域特色農產品加工轉化,發展糧油、肉奶、水產、蔬菜、水果、茶葉、中草藥、林特產品、食用菌、紡織服裝等加工業。積極發展生物醫藥、中藥材和健康產業。支持和鼓勵龍頭企業實行一體化經營、建立出口生產基地。推進現代農業示范區和農業產業化示范區建設,打造有市場競爭力的農產品加工產業帶。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食品加工業,建設一批國家級食品產業基地。三是推進農業新業態發展。著力推進“互聯網+農業”,全面提高農業產加銷的網絡化、智能化、協同化和精細化水平。
突出綠色轉型方向,構建農業現代化生產體系。構建農業現代化生產體系,重點是解決農業的發展動力和生產效率問題,加強關鍵技術科研攻關、加快推進綠色轉型發展是根本途徑。一是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穩定糧食生產能力。鼓勵發展種養結合循環農業,加快構建糧經飼統籌、種養加一體、農牧漁結合的現代農業結構。二是優化農業生產布局。以農業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準,構建優勢區域布局和專業生產格局,打造優勢農產品生產基地。三是提高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水平。積極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試點,促進各類追溯平臺互聯互通和監管信息共享。加強農產品產地環境監測和農業面源污染監測,強化產地安全管理。支持標準化生產、重點產品風險監測預警建設。推進食品生產、加工和流通企業誠信制度建設。
突出適度規模經營,構建農業現代化經營體系。構建農業現代化經營體系,既要解決“誰來種地”的問題,又要實現從種得好向賣得好、從產量高向價值高的轉變。一是培育多元互補的新型經營主體。從基礎設施、產業項目、補貼、用地、金融保險等方面,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鼓勵專業大戶發展為家庭農場,支持農民合作社開展股份合作和成立聯合社。支持龍頭企業通過兼并、重組、收購、控股等方式組建大型企業集團,鼓勵龍頭企業領辦產業化聯合體。二是促進土地流轉推進適度規模經營。采取財政獎補等措施,支持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建立土地流轉交易市場,規范土地流轉制度。引導農民通過村組內互換并地等方式,推行“一戶一塊田”,解決土地碎片化問題。重點扶持土地經營規模相當于當地戶均承包地面積10倍至15倍、務農收入相當于當地二三產業務工收入的規模經營戶。三是積極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充分發揮新型經營主體帶動作用,加快構建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為廣大農民提供技術推廣、農資供應、農機作業、產品營銷、金融保險等服務。采取財政扶持、信貸支持等措施,加快培育農業經營性服務組織,開展政府購買農業公益性服務試點,積極推廣合作式、托管式、訂單式等服務形式。支持供銷合作社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加快形成綜合性、規模化、便利化、可持續的新型農業服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