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北京:崖壁建蜂場拯救瀕危中華蜂

   日期:2017-05-22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_zx    瀏覽:299    評論:0    

  600多只不同顏色的蜂箱懸空掛在密云馮家峪鎮百余米山崖峭壁上,如果不是親眼所見,難以相信這也是一個“養蜂場”。這里是全國最大的崖壁蜂場,也是北京的首座崖壁蜂場,前不久剛剛建成。

  一百多年前,意大利蜜蜂的大量引入和飼養使得中華蜜蜂的生存逐漸受到威脅,現在這個種群已經瀕臨滅絕,如蜜蜂界的“大熊貓”。而這個崖壁蜂場飼養繁殖的就是中華蜂,未來馮家峪還將成為中華蜂的自然保護區。

  養蜂蜂場“長”在百米懸崖上

  初夏的密云,草木蔥郁。駕車行駛在馮家峪鎮的山間道路上,簇簇野花相伴,不時可見蜜蜂飛舞。這里地處密云水庫上游,距離北京城區120公里,是中華蜜蜂(中蜂)保護區核心區。

  全國最大的崖壁蜂場就“落戶”這里。5月18日探訪時,記者在馮四路兩側的山崖邊看到,一個個小箱子排列均勻地“長”在峭壁上,兩面峭壁上一共有600個蜂箱。

  今年3月4號開始,20多個“蜘蛛俠”干了一整月,才把蜂箱掛到山上。而到割蜜時依舊需要靠“蜘蛛俠”爬上山崖去取。

  崖壁蜂箱上涂有綠色、藍色、橙色、黃色等多種顏色,遠遠望去形成一道亮麗的風景。馮家峪保峪嶺養蜂專業合作社技術講解員董瑩說,這可不是為了好看,里面是有學問的。蜜蜂眼睛最高辨識度只有6米,而且只能識別幾種顏色,為了讓蜜蜂順利“找到回家的路”,他們特意在蜂箱上涂上了顏色。

  馮家峪鎮政府工作人員蔡晶雪告訴記者,他們考察過,在全國范圍內四川青城山、湖北神農架也有這樣的崖壁蜂場,但密云的蜂場是最大的。

  保護中華蜂有利于生態平衡但已成瀕危物種

  沿著山路行駛,記者看到多塊標志牌,上寫“中蜂保護區,禁止飼養意蜂”。

  蔡晶雪告訴記者,中華蜜蜂是中國獨有的本土蜜蜂,在中華大地繁衍生息已經7000萬年。1896年以來,隨著意大利蜜蜂的大量引入和飼養,中華蜜蜂的生存逐漸受到威脅,現在已經瀕臨滅絕。2006年農業部將其列入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

  蔡晶雪告訴記者,馮家峪一直有飼養蜜蜂的傳統,但近幾十年來,蜂農們幾乎都在養意大利蜂。意蜂每年可以取十幾次蜜,而傳統養殖的中蜂一年只取一次蜜,經濟效益差別大,因此只有少數蜂農零散地飼養著中蜂。“意大利蜂是中華蜜蜂的死對頭,三五只意蜂就能破壞一個3萬只中華蜜蜂的蜂群。”蔡晶雪說。

  但在維持山區的生態平衡方面,中華蜂蜜功不可沒。蔡晶雪告訴記者,華北地區很多樹種,特別是早春或者晚秋開花的植物,都要靠中蜂來授粉繁殖,而外來的“意蜂”只采一些大花朵,且采蜜傾向比較單一,其余的都“置之不理”。

  “中蜂的減少及絕滅會破壞我們固有的自然生態體系,使植物多樣性減少,從而影響其他生物種群的變化”,蔡晶雪說,“其實保護中華蜜蜂,就是保護這片青山”。

  懸崖養蜂既避免鼠蛇傷害又還原蜂種野性

  90后的董瑩,家中祖孫三代飼養中蜂,從小耳濡目染,現在在合作社擔任技術講解。

  她告訴記者,“崖蜜”在我國古代又稱為石蜜、沙蜜、飴蜜等,是我國獨有的蜜蜂當家品種——中華蜜蜂在巖洞中筑巢,采集多種山間野花釀造而成,也是我國最早食用的甜味食品,最早可追溯到商代。

  之所以在懸崖上養中蜂,一方面可以防止山間的鼠、蛇對中蜂的傷害。另一方面,沒有人工的干預,能夠還原地區蜂種的野性。“中蜂”們自然地繁衍生息、采集山間各種野生中草藥蜜源植物,這樣的野生蜂蜜,含有特有的礦物質、蛋白酶、益生菌,相比經過加工的蜂蜜,營養價值更高。

  “崖蜜的產量很低,一年一箱只割十斤左右蜂蜜。”董瑩說,每次取蜜都不能取盡,要給蜜蜂留下過冬的“儲備糧”。一般每年10月份是取蜜的最好季節,放了一年以上、兩年以下的蜜是最有營養的。

  愿景將建國家級中華蜂自然保護區

  全國最大的崖壁蜂場,為什么會“落戶”在這里?

  蔡晶雪告訴法晚記者,因為密云水庫是北京市重要水源地,而馮家峪鎮位于水庫上游,“保水是第一要務”,清退了很多產業,不僅不能發展工業,離水庫近一些的區域都得“退耕、退養”。所以,作為生態產業的養蜂項目,得到了政府的大力發展和重點推廣。

  “養蜂我們鎮也有實打實的優勢”,蔡晶雪說,馮家峪一年四季中三季有花,且開花泌蜜的野生蜜源植物交錯開花,適應中華蜜蜂崖壁定點飼養。

  蔡晶雪表示,未來馮家峪鎮要建立成國家級中華蜜蜂自然保護區,到2020年計劃在全鎮15個村發展中蜂養殖戶達到600戶,預計產蜜24萬公斤。合作社與蜂農簽訂了蜂產品收購協議,為蜂農的錢袋子“兜底”。

  董瑩告訴記者,除了“崖蜂”項目,未來幾年,他們還將打造十五個不同時代的中蜂養殖場,從原始的崖壁取蜜、樹桶取蜜,到如今的活框飼養、自流蜜養蜂技術的發展,形成不同特色的標準示范化蜂場。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