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壽光市是全國著名的蔬菜之鄉,這里的設施蔬菜種植面積常年保持在80多萬畝。多年來,壽光一直在探索在蔬菜種植上用有機肥替代化肥,取得了不錯的成效。
近日,在壽光市文家街道桑家營子村菜農桑鋼城的大棚里,西紅柿味道香甜,而且土壤中出現了蚯蚓,土壤表層長滿了小蘑菇,滿棚的西紅柿在綠葉的襯托下更顯生機勃勃。此外,在古城街道壘村種植戶鄭坤明和劉家莊村種植戶楊秀云,以及紀臺鎮玉皇廟村種植戶張全新的大棚里,也都出現了蚯蚓和小蘑菇。種植戶將這一現象歸功于“全程植保配方”和有機肥的推廣,歸功于壽光市菜農之家聯合社。
2015年,壽光市成立菜農之家聯合社,讓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同產業間的橫向聯合,產業鏈上的縱向聯合,實行標準化生產,實現蔬菜品質化、品牌化。“全程植保配方”正是菜農之家聯合社實行標準化生產、確保蔬菜安全的重要措施,其中“有機肥+配方肥”是重點,通過精準化補土所需,促使土壤良性循環發展,確保土壤健康。
在聯合社底肥套餐中,有機肥和生物性藥劑的占比非常大,以新棚底肥套餐為例,1畝地的用量,沃美克6袋、有機肥20袋、雞糞2000斤;此外,生物菌劑的占比也較大,而化肥只有1袋復合肥。這個底肥套餐的配比,對快速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改良土壤團粒結構、增強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改善土壤透氣性有著顯著的效果。菜農之家理事張君杰告訴記者,通過近兩年的數據分析,社員肥料投入節省30%、農藥投入節省50%,平均增產10%以上。
聯合社與合作社,成為壽光蔬菜產業組織化生產的基本單元,通過農資封閉供給、實施測土配方施肥和全程植保,有效實現了有機肥替代化肥。
其實,壽光市為提升耕地質量,早在2011年就啟動了“沃土計劃示范工程”,旨在推動測土配方施肥和新型肥料(微生物肥、水溶肥)的使用,來引導菜農科學施肥,逐漸改良耕地質量。
要想大面積推廣有機肥,不僅要讓菜農看到有機肥的優點,還要讓他們買的起。為此,壽光每年拿出800萬元,通過財政補貼,擴大有機肥市場使用率。
壽光市土肥站站長趙明會說:“商品有機肥、微生物肥等一般市場售價每噸高達2500~3000元,讓農民望而卻步。壽光通過行政力量撬動市場,而不是‘硬性推廣’。通過集中招標,從56家競標企業中招標5家有實力的大企業中標,將肥料價格直降至每噸1000~1400元,而且政府每噸補貼300元,讓這類肥料在價格上有優勢,降低了農民生產成本,激勵他們購買施用。”
據悉,“十二五”期間,壽光累計投入4000萬元,實施“沃土工程”,推廣土壤改良面積28萬畝。現已啟動了第二輪的土壤改良工作,計劃再利用5年時間,對需要改良的土壤再改良一遍。
孫家集鎮石門董村村委會文書代金榜說:“施用有機肥后,沒過多久土就松軟了。去年我家兩個大棚,相比以前化肥少用了2/3,但菜長得更好了,產量增加了15%左右,而且病蟲害也少了。”
據壽光市農業局測算,“沃土工程”實施區的土壤物理性狀和環境得到了有效改善,土壤有機質由原來的1.56%提高到1.71%;肥料利用率提高了15%以上,土壤容重由原來的1.40克/立方厘米降低到1.35克/立方厘米,土壤孔隙度由原來的48.3%提高到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