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杏花、梨花芳菲剛落,素有“萬花之王”美稱的牡丹迎來了鼎盛花期。走進李景龍的牡丹園里,花的香氣撲鼻而來,占地500多畝的100多萬株油用牡丹競相開放,一大片白色的花朵在陽光的照耀下,在綠葉的映襯下宛如一片白色的海洋。
游客曹陽陽說:“他們說這兒的花開了,挺好看的,想帶孩子來看看,來了以后心情挺舒暢的,孩子玩的也挺開心的。”
游客眼中這片美麗花海,更是牡丹園的主人李景龍心中的寶貝。
李景龍說:“牡丹的花瓣花蕊都是可以泡水喝的,開了花下面結的籽榨出來的食用油,它是目前來說發現營養價值最高的食用油,它的不飽和脂肪酸和α—亞麻酸比橄欖油高出很多倍,再一個就是牡丹最后取出來的根,它就是一味中藥——丹皮,六味地黃丸的主要成分就是這個牡丹根做的。 ”
一直從事苗木種植行業的李景龍,由于近幾年苗木業行情不景氣,便考慮行業轉型。一次偶然的機會,讓李景龍與牡丹結下了緣分。
李景龍說:“跟齊魯工業大學的劉院長接觸之后,他給我推薦說可以種植油用牡丹,它的前景還是不錯的,因為油用牡丹2013年才開始立了項,作為食用這一塊,包括后期的深加工,一些技術,他們都可以給咱提供幫助,他說了之后我就在全國各地,特別是菏澤、亳州、洛陽這些主產區,都上那邊實地考察了一下,牡丹的生長周期各個階段的環節我都實地考察看了。”
經過不斷地咨詢和考察,李景龍看準了油用牡丹的市場前景,也堅定了他種植油用牡丹的信心。
李景龍說:“ 種這個東西,最關心的就是它能結多少籽,關心它的經濟價值,用籽主要是做食用油,類似于橄欖油性質的高檔食用油,它的不飽和脂肪酸在百分之九十八以上,所以說對人體各方面營養價值還是很好的。我實際看到那邊老百姓種的5到7年的牡丹,一畝地單純取籽應該是250公斤籽是絕對沒問題的,籽需求量很大,而且籽很少,咱這邊賣的話我估計最低價位不會低于10塊錢。”
2014年,李景龍開始種起了油用牡丹。由于油用牡丹種植到第三年才進入到收獲期,第四年為收益期,也就是說,前三年,李景龍一直處于“只投入無回報”的狀態,所以村里人并不看好他。但是李景龍堅持下來了,而且他還摸索出了管理牡丹的竅門。
李景龍說:“頭兩年長得比較慢,草害是比較厲害的,這兩年自己摸索,現在是人工除草跟生物除草相結合,周圍老百姓有放羊的,工人扔出去的草,扔到路邊上,肯定有牡丹的葉子跟花,羊只吃草不吃這個東西,對我啟發很大,為什么不吃呢,結果我拿著葉子自己品嘗了一下,味道很苦很澀,看看是不是養鵝養雞,看看它是不是不吃這個東西,光吃草啊,結果把雞鵝放到地里,效果很理想。”
解決了除草這個問題,這油用牡丹的管理就輕松多了,由于牡丹不喜水,所以澆水也相對容易。今年,李景龍的牡丹進入到了收獲期,鮮花產量超過5萬斤,為了讓這片牡丹園能在第四年結出更多優質的花籽,鮮花不能存留太多,但是白白扔掉又太可惜,李景龍就在鮮花上動起了腦筋。
李景龍說:“咱現在這批產品是拉到齊魯工業大學一個是做花露,一個是做酵素的。今天鮮花應該是在一噸左右,做花露的話應該是在六月份能出來,牡丹花露的一系列產品初期的實驗已經成功了,現在是做一些產品,設備再調試一下,下一步把設備直接放到咱這邊,從咱這邊加工。”
李景龍說:“這個啤酒設 備前一段時間已經進來了,調試完了之后半個月就可以出咱自己釀的牡丹花啤酒了。咱的產品在齊魯工業大學,設備、技術、原材料都是一樣的,從那邊已經出了幾批樣品了,口味和口感都是相當不錯的。”
在這3年期間,李景龍不僅自己在牡丹身上得到了收益,也充分帶動了附近村民觀念的轉變。
李景龍說:“現在實際種(牡丹)的大約有四五戶,面積大約在六十畝左右,現在達成有實際意向的,今年秋后想種的應該實際面積在六百畝左右。(牡丹園)做起來之后吸納了周圍一些貧困戶優先安排他們上這來務工,包括除草、一些日常管理,后期采花摘花,都先優先考慮貧困戶的。”
今年76歲的李勝林是辛集村的貧困戶,往年的收入僅僅依靠自己的二畝三分地。自從2014年李大爺把土地流轉給李景龍種植油用牡丹后,這收入比過去增加了不少。
寧津縣長官鎮辛集村村民李勝林說:“那時候一畝地能剩六七百塊錢,有這個牡丹園我就不種了,一畝地給一千塊錢,二畝地給兩千多塊錢。不種地了輕省了,上歲數了,閑著沒事能上這來干零活,這不多了一層收入嗎。”
李景龍說:“ 我個人對這個產業是充滿信心的,爭取在近五年之內把一系列的生產深加工這一塊全部完善起來,主要包括花的深加工,包括籽的深加工,榨油這一塊。想發展帶動周圍老百姓種植面積達到兩千畝以上,希望牡丹花在長官鎮甚至是寧津縣開出一片更大的天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