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人口大國,擁有著10幾億人口,農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和價值。當前,農業仍然是“四化同步”的短腿,農業改革的重點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難點也在供給側。在今年的兩會上,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口號依然被多次提起,可見政府和企業對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決心與重視。
優質麥優勢種植,是我國小麥發展的必然選擇
早在今年的2月5日,中央一號文件正式發布,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唐仁健在解讀《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時明確:“‘調優產品結構’突出‘優’字,大宗農產品要突出‘優質專用’,其他農產品突出‘特色優勢’。”小麥是我國的主糧,優質、專用小麥的區域優勢種植,是我國小麥發展的必然選擇。所以,農業供給側改革,解藥在于推動優質麥工程。

圖:全國人大代表、今麥郎面品有限公司董事長范現國
如何推動優質麥工程
那么,推動優質麥工程應如何進行呢?全國人大代表、今麥郎面品有限公司董事長范現國給出了他的建議方案。1、加大優質小麥育種科研支持力度。2、政策鼓勵種植優質小麥。3、建立優質小麥和普通小麥的認知區隔。4、加大優質麥耕地流轉速度,打造一批國家級優質麥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
明確目標,各方合作
要實施以上四大方案,發展優質麥工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明確了農業農村工作的目標:“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加強科技創新引領,加快結構調整步伐”。接下來需要政府、企業、農民的高度合作與扶持,達到農業提質增效的目的。就如范現國帶領的今麥郎,已帶頭啟動優質麥工程,提出了在河北省內建立優質麥示范區的申請。接下來,相信會有更多的企業參與到優質麥工程中來,農業供給側改革前方的道路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