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中國農業看東北 東北農業看“三寶”

   日期:2017-03-13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_zx    瀏覽:558    評論:0    
 

  黃澄澄的玉米、香飄飄的水稻、圓滾滾的大豆,猶如東北大平原上三支陣容龐大的部隊,或隱或現于廣袤的白山黑水之間。肥沃的黑土地滋養著它們,這些被稱為糧食的果實,也喂養著數以億計的中國人。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黑龍江、吉林的代表委員們的話題,自然離不開被譽為東北糧食“三寶”的玉米、水稻和大豆,在對話與獨白中聆聽它們走市場、打品牌、賣特色的故事。
 
  玉米:“如臨大敵”闖市場
 
  去年以來,國家玉米臨儲政策發生重大變革,從過去國家托市收購,調整為“市場化收購”加“補貼”的新機制。“玉米”安逸的日子結束了,還被推上了一個叫“市場”的擂臺。它發現一切都變了:那些辛苦的農民、擔當的政府和溫暖的糧倉,都替它捏了一把汗兒。即使在全國兩會這樣重大的場合,代表委員們也在談論“我”,“玉米好不好賣?”“價格有啥變化?”“庫存如何消化?”……
 
  去年我國玉米總產量2.2億噸,現在仍有庫存2.3億噸。其中,東北三省一區累計收購玉米7204萬噸。“玉米”深知自己“身價”的由來,從2008年起國家對東北玉米臨儲托市收購,每斤價格從0.75元漲到1.1元多,農民種糧積極性高漲。由于“身價”高企不能隨行就市,發生了產銷區、國內外價格“倒掛”現象,最高時“玉米”比進口價格高出一半以上,市場不接受只能涌進國庫。專家說,每年國家為“我”支付的儲存費用,就高達數百億元。
 
  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北大倉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隋熙明直言,以前國家收購玉米,農民只管種不愁賣,這哪能叫市場經濟?國家越收越多,庫存越來越大,進口竟越來越多,玉米臨儲陷入惡性循環。
 
  2016年,“玉米”的日子不好過,價格下降也給農民帶來了壓力。黑龍江省玉米價格相比上一年每斤下降約三毛錢,按照“價補分離”的補貼機制,省里每畝補貼153.92元。國家政策性補貼雖有救濟,卻并不能完全解決農民持續增收的難題。
 
  “玉米臨儲改革第一年,習慣了靠糧庫賣糧的大戶、合作社一度很犯愁。”在黑龍江省青岡縣糧食局副局長陳甫看來,糧庫不收玉米了,不代表政府就不管了,反倒更應主動出擊,走出去找客戶。
 
  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省農業委員會主任王金會說,黑龍江省調減玉米1922萬畝,占全國調減面積的2/3,各地通過改種高效作物,實現人均增收272元。吉林15家停產半停產玉米加工企業,也恢復生機滿負荷生產,購買者從單一國庫到多元主體,貿易商、加工企業、國庫都來了。
 
  全國人大代表、中糧集團中糧生化平臺公司總經理佟毅說,從農民主動調結構中看到了變化,一些不適合種植玉米的地方退出來了,市場需求成為“指揮棒”。農民開始從過去種高產的“大路貨”玉米,轉向生產對接精深加工和飼料等專用型、優質優價的玉米。
 
  農民們開始逐漸懂得,必須堅持“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的收儲制度不動搖,才能推動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的重大轉變,讓玉米產業真正走出“價格不斷提高、市場不斷萎縮、庫存不斷增多、補貼和虧損不斷增加”的背離市場經濟的“死胡同”。
 
  水稻:“底氣十足”打品牌
 
  和玉米兄弟不同,盡管國家對水稻有“托底”價收購,但每斤1.55元的“價格保護”,東北大米卻并不“領情”。如果走市場渠道,每斤至少多賣一兩毛錢。因為“大米”心里有數:綠色、有機的小伙伴磨成大米后,在發達地區最高能賣到每斤百元錢。
 
  松遼平原陽光充足、黑土肥沃,松花江、嫩江等河流水質清純,生產優質水稻的條件得天獨厚。各路“大米”們深信,良好的生態正是自己的底氣所在。從“盤錦大米”到“五常大米”,再到新秀品牌“吉林大米”,靠口感、勁道、糯香贏得“江湖地位”,東北大米抱著團兒闖市場、創品牌。
 
  這兩年“大米”也有過困惑,好東西賣不上好價錢,賣好了能不能種得更好?!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省樺南縣梨樹鄉和平村農民孫斌對此深有體會,生態環境、品種等優勢成就了東北大米,要靠質量贏得市場、樹立品牌,現在這些品牌還不夠響亮,沒有完全體現價值。
 
  “好吃的‘東北大米’一直是個模糊的品牌概念。”隋熙明代表舉了一個例子,五常大米很有名,但它是地域品牌,具體到五常大米里,究竟哪個牌子大米好,能說清楚的人不多。吉林大米也在品牌上吃過多年虧,2000多家稻米加工企業形成了900多個品牌,都叫“東北大米”,缺少拳頭產品和聚集效應,好米仍然賣不上好價錢。
 
  連那些“五常大米”的主人們,都開始被這樣一個問題所困擾:國家地理標志的保護固然重要,福建大紅袍原本不過是幾棵樹,卻創造出一個龐大的品牌茶業。可見,品牌農業的成長之路在于結構調整,模式創新,主攻農業供給質量。黑龍江省提出水稻增值收益突出價值鏈,通過質量提升、品牌營銷獲得增值收益。吉林省則推進“健康米”工程,打造“吉林大米”品牌影響力,2016年綜合增收超過10億元。
 
  “有了品牌,大米每斤價格從原來的6元漲到7元多。”吉林省延邊州光東村村民金君笑著告訴我們,光東村1000噸大米就增收200多萬元。
 
  全國人大代表、吉林省農委原黨組書記任克軍提出,品牌農業的出路在于提升質量。2016年黑龍江省加快水稻標準化育苗大棚建設,全年新建水稻標準化育苗大棚6.2萬棟。吉林省也組建了大米產業聯盟,制定了“吉林大米”系列品種質量標準。
 
  大豆:“錯位競爭”賣特色
 
  在北大荒,“大豆”被形容為“大豆搖鈴千里金”,是豐收富足的象征。
 
  近年來,東北大豆由于出油率低,成本上升價格下降,在全球化農業競爭中處于下風。加之受玉米臨儲收購政策影響,種大豆效益低,東北農民棄大豆種玉米現象非常普遍,造成大豆種植面積銳減。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張抗抗說,黑龍江非轉基因大豆種植面積占全國的40%左右,商品率達80%以上,但近年來非轉基因大豆種植面積逐年遞減。統計顯示,大豆在黑龍江的種植面積“腰斬”,從2009年到2015年減少了約4000萬畝;在吉林種植面積也逐年降低,去年僅為320萬畝左右。
 
  國家提高大豆補貼的政策利好,以及非轉基因大豆的差異化競爭,終于讓“大豆”看到了希望。從實施大豆目標價格保障種植收益,到鼓勵恢復玉米大豆輪作耕作傳統,這些政策措施逐步得到落實。在吉林省,今年將落實玉米大豆輪作面積達100萬畝;黑龍江省也對玉米改種大豆輪作,給予每畝150元人民幣的補貼。
 
  就在去年,黑龍江省人大最新修訂的《黑龍江省食品安全條例》,禁止在全省范圍內種植轉基因農作物,又讓東北“大豆”成了“網紅”。在去年全國兩會期間,張抗抗委員建議在黑龍江建立非轉基因大豆保護區。她呼吁要對黑龍江這個中國最大的非轉基因大豆生產基地,也是世界上僅存的幾個非轉基因大豆產區予以相應保護。
 
  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水平”“突出優質、安全、綠色導向”號召,吸引了不少眼球。隋熙明代表說,我國農產品總體供給數量過剩,優質產品仍然短缺,今年改革把綠色生產、產品質量安全提到一定高度,綠色發展成為農業的重要方向。
 
  代表委員們對“大豆”說,“吃得安不安全、放不放心”是消費者最關心的問題。“大豆”要想重新崛起不能靠拼消耗,而要靠“賣特色”——營銷東北的天然原生態、寒地黑土、冬季自然休耕、病蟲害少等特色,讓消費者用腳投票。
 
  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背景下,“東北農業三寶”各自有了新目標。東北農業只有念好“山海經”、唱好“林草戲”、打好“豆米牌”,才不負藍天、綠水、青山和黑土地。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