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廣設施農業膜下滴灌高效節水技術的同時,今年重點加快大面積農田高效節水灌溉新技術,確保年內新建成管道灌溉面積4萬畝以上。”記者日前從全市水利工作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我市將圍繞實施“十三五”水利發展規劃,深度推進農業水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補好農業節水短板,重點加快大面積農田高效節水灌溉設施建設,不斷增強水利公共產品供給和服務能力。
傳統農業漫灌四成水量被浪費
揚州是國家南水北調工程的東線源頭,要確保“一江清水北送”,首先要保障水資源充沛,而傳統農業灌溉多采取大水漫灌,不少地方的水利用系數在0.60以下。換句話說,從河流輸往農田的水資源,經過渠系輸送過程的跑冒滴漏,再有粗放式漫灌,大約有40%被浪費了。
把高效節水灌溉明確作為農田水利建設的未來方向,尚屬首次。“我的理解是,水資源利用率進一步提高,節水手段更為先進有效。”市水利局農水處處長李章林表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黨中央、國務院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作出的重大創新,是“十三五”發展的主線。水利部明確2017年要加大高效節水灌溉建設的投入,把農業節水作為方向性、戰略性大事來抓,就是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積極策應和有力支持。
灌溉新技術水資源利用率達到95%以上
“高效節水灌溉,就是采用管道輸送方式,抽水泵口安裝水表,送水過程全封閉,目標明晰,計量用水,既不會跑冒滴漏,也不再是大水漫灌。”李章林解釋說,主要做法是,對傳統的土渠進行防滲處理,或采取密封管道輸水,減少水資源輸送過程中的損耗。根據國際國內公認的高效節水灌溉標準,輸水過程中的水資源利用系數可提高到0.95以上,也就是從河流抽取上來的水,95%灌溉到了大田里。
“扎實推進農村水利發展,辦好民生實事。”李章林說,今年的重點是加快高效節水灌溉發展,以縣為單位科學編制《高效節水灌溉“十三五”實施方案》,建設高效節水灌溉示范工程,因地制宜采用固定式或半固定式管道噴灌、絞盤式噴灌、地埋式自動伸縮、中心支軸式噴灌機并與智能化融合等節水灌溉技術模式,確保年內建成4萬畝以上高效節水灌溉面積。